個人主義
身為資深影像創作者,除了望塵莫及的大產量,陳映之平時的休閒也離不開本業。「平常最常做的事還是看影片。或是看別的導演的MV,我認為不同科系畢業的導演,都有不同獨到之處。像是念哲學的導演,他拍的東西可能很有意境、很玄,我都很欣賞。」說陳映之年紀輕輕即一鳴驚人,很明顯地,靠的不只是才華橫溢,還有勤奮地吸收。「最欣賞的導演,像艾方索克朗,喜歡看他電影那一鏡到底的技術,很厲害,也想去研究到底是怎麼拍的。」至於陳映之本身的創作背景,受他大學時期學設計影響,「讀設計的確對我拍MV有所幫助,繪畫、構圖、顏色…等等,還有從小就喜歡讀各式各類的小說,國高中開始自己寫一些小短篇,所以我很早就習慣去構想影像。」(圖/翻攝自陳映之Facebook)
「拍攝的內容可能是看周遭的人事物、別人的生活而得來的靈感,或是看了一些影片後所帶給我的想法。」能夠拍劇情,也能拍視覺,陳映之的影像創作表現尺度很大,幅度也很大方,「有時候拍一支MV,可能會發現一種新的手法,像蘇打綠的《日光》,我也是偶然間發現我很喜歡那種色彩、光圈的變化。其實可以說我還滿實驗性的,很多靈感都是『即時』的。」
雖然大家看陳映之是個成熟的導演,他卻自嘲自己很「個人主義」。「我覺得我是個人主義的導演,不太會合作,很多時候我對燈光、剪輯…其他工作都還是會想湊一腳,因為怕他們做的不是我要的樣子;但我其實也很希望能有一個成熟的團隊。」也正因為如此,一部作品,陳映之可能負責一半以上的作業。「岩井俊二也是我很欣賞的一位導演,看他的作品就會覺得故事、光線、演員…都很到位,有時候拍影片,就是希望各個元素都很完美。」
3C宅男
與陳映之相談幾句,便可發現在他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是學習。想聊聊他身為一位創作者的生活,談來談去仍是繞著工作打轉。
終於,導演靦腆的笑了笑,打趣地承認自己私底下其實是個「3C宅男」。
「平常為了拍MV(取景),就得去很多地方,所以沒有工作的時候,可以說我是一個3C宅男,都窩在家裡用電腦。」喜歡科技的陳映之,說自己是個電器迷,「很多新出的科技產品,我都喜歡去了解,像蘋果,都會去follow一下。」除此之外,別人玩改裝車,陳映之也玩。不過他改的是腳踏車。「無聊的時候我喜歡自己動手東摸西摸,玩一些改裝,」原來,工作室外停放的兩部白色腳踏車都是陳映之的作品,「或是自己做一些小東西。」順著目光看過去,一個模型小屋靜靜地矗立在置物架上,融入這個簡單布置的工作室,讓人一窺他生活中充滿巧思的創作精神。
「平常工作量真的很大。」同一個時間,陳映之手上可能有好幾個案子在運作,自己動手改裝、做一些小東西,成了他放鬆身心的頭號興趣。「對了,其實我也喜歡玩調酒,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開一間Lounge Bar或是咖啡店。」
創作者—想法無價
「其實影像很好玩,有的時候我也會試著用手機拍。」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經驗加上專業,任何拍攝工具對陳映之來說都遊刃有餘。這當然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我剛好是最後一批拍底片的,我們拍影片,從底片換成HDV也是重頭學過。那時候拍照都希望能有專業畫質,現在大家人手一台專業相機,反而想追求底片的質感,說起來有趣,科技發展的真快。」
攝影時代的大變動,剛好讓陳映之遇上了,成了一次轉換,不經意地讓他早一步體會何謂創作的價值。
「以前我們拍底片,一捲拍完就沒了,都是很重視、很認真地在拍。但現在不一樣了,拍不好可以直接刪掉。」這在一般人的眼裡,無非是一種發達的象徵,理應是造福產業才對,陳映之卻看出了人性之於方便的致命弱點,「過去我們那個年代不一樣,影像很貴,所以我們的想法可能廉價,只要拍出來畫面好看。新一代拍片人的問題是,影像變得很氾濫很廉價,可以一直拍、一直拍,拍不停但作品裡卻看不到自己的想法,年輕人拍影片應該要會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記得雖然影像廉價,但想法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