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油料作物自產少 多為進口

中央廣播電台/陳林幸虹 2013.10.22 00:00
食用油品的安全問題近期再度引發關注。事實上,台灣油料作物因天候和成本因素,產量相當少。農委會今天(22日)表示,台灣只有自產的芝麻及極小部分的花生會拿去榨油,但現在為因應民眾對黃豆的高需求,正推廣農民活化休耕地並種植黃豆,和國外進行市場區隔,盼假以時日產量足夠後,可做為榨油的原料。

台灣市面上販售的食用油品相當多,但其實這些食用油的原料多為進口。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莊老達指出,台灣目前種植的花生1年近2萬公頃,是油料作物種植的最大宗,但只有1%拿去榨油,食用油品廠商多向越南進口以做為榨油用。

至於國內所產的芝麻,幾乎全用來榨油,因此市面上販售的芝麻油或胡麻油,原料是產自台灣;但像是黃豆,由於國內土地面積以及人工的關係,生產成本一般是國外的2倍,所以產量不多,多依賴進口,去年就進口了200多萬公噸,是芝麻進口量的50倍,可見國內民眾對黃豆的需求量相當大。

目前農委會正推廣農民活化休耕地並種植黃豆,和國外進行市場區隔,盼假以時日產量足夠後,可做為榨油的原料。莊老達說:『(原音)現在我們要推大豆,是要做市場區隔,因為我們有休耕地。既然進口那麼多,我們就自己來種一些,可是種的時候,因為成本差異大,我們要做市場區隔,也就是我們的是新鮮、品質好,而且是非基改的。』

至於橄欖油所需的橄欖,台灣也有種植,屬於台灣原生,通常是拿來做為蜜餞食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