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古巴綠色革命 糧食自給率逾6成

立報/本報訊 2013.10.20 00:00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歷經蘇聯解體、美國實施禁運,原本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古巴,90年代遭遇糧食危機。曾陸續於1997年至2005年進出古巴3次,香港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目睹古巴走向綠色革命,發展城市農業,目前糧食自給率已成功達到6成。

(上圖)香港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左) 表示,1993年後古巴政府開始了農業政策的調整,從過去以工業機具與化學肥料提高糧食生產量的耕作方式,逐步轉型為重視地力及有機方法的生態農業,至今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已達6成。(圖文/楊子磊)

浩然基金會20日主辦「彎腰X稻浪系列論壇」,曾於古巴從事有機農業研究長達5年的香港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以「古巴生態農業的經驗與挑戰」為題演講,50、60年代的古巴仍使用拖曳機耕種,但1993年美國對古巴實行禁運後,古巴被迫摒棄工業用品、化肥、農藥,反而走出另一條糧食生產之路。

古巴長期種植甘蔗製糖,與蘇聯交換雞、鴨、罐頭蔬菜,「古巴老人家會告訴你,以前收過很多蘇聯來的罐頭。」1991年蘇聯解體後,古巴頓失老大哥支援。美國實行禁運制裁後,糧食不足情形雪上加霜,陳美玲形容,當時是生死交關之時,古巴人民無不想方設法,確保糧食無虞。

1993年之前,古巴國有土地達全國近80%,糧食危機後,古巴政府大量出租土地給國營合作社,生產糧食供應全國人民。古巴人民憑政府發給的糧票每月領取10天食物。此外,有另兩種小型合作社,農民同享合作社服務,例如共同運輸,節省成本,比大型合作社靈活度更高。

糧食危機發生後,原本種植單一作物甘蔗,改種植多樣化作物,避免天災帶來全面性傷害。政府於某些省份鼓勵農民種植水稻,讓人民自己有米可以吃。陳美玲指出,主要是塊根作物、蔬菜、水果的生產量在這個時期大量增加,但牛肉、奶粉仍仰賴進口。古巴政府針對經過認證的有機農業或未經認證但採取無毒的農業採取激勵措施,給予補助,讓每一個人都吃得到有機產品。

為了增加糧食生產量,城市、近郊、農村紛紛發展出不同型態的農業。許多城市農夫在自家屋頂或是大樓旁空地,栽種作物,哈瓦那每年的蔬果產量高達4百萬噸,滿足哈瓦那70%的蔬菜需求。農民自己培養益蟲,利用玉米減少蟲害。

古巴也發展出「農民對農民」的農業發展方式,部分農民或農業局工程師會以生態農業顧問身分,在家裡或附近農場為示範點,直接教授其他農民有機栽種,互相交流。

古巴人口超過1千1百萬人,20%從事農業,其中僅6%的人實際耕種。換算下來,1個農民有3到5公頃的土地。超過6百萬公頃的可耕作土地閒置,而6百萬公頃土地則全年皆有作物。2010年,古巴政府進行大規模土地改革,限定唯有合作社才能申請,個體戶沒有申請權利。

陳美玲解釋,由於古巴政府認為個體戶只為自己著想,不如合作社供應全國人民糧食。許多個體戶抱怨,政府完全沒有給予資助,只好靠著賣高價、NGO幫助才能生存。

由於古巴長期的資助糧食系統是政府財政負擔,社會產生不同聲音,認為不同職業或有家人長居國外、不是很窮的人民,是否應該給予糧票?而儘管擁有糧票,由於古巴外匯不足,販賣農業資材的國營商店,也常買不到種子、剪刀等工具。

她強調,儘管古巴目前擁有糧食主權不等於零進口,面對本地與全國性的消費,古巴政府優先考慮本地生產,保護農民生產者和當地市場,免受發達國家傾銷的侵害。

她說,這場綠色革命仍在進行,但已看見成果,她1997年初次到古巴,很驚訝市場上幾乎什麼都沒賣,現在週日市場已能買到新鮮海魚。她指出,目前古巴可以解決國內大部分的糧食問題,儘管台灣的糧食危機不若當時古巴嚴重,但古巴農業轉變的作法仍值得台灣借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