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為例,由於學習人口不斷增加,競爭日趨激烈;並且,隨著時空條件轉變,對於優秀藝術家的評判和要求,也產生了改變。過去,只要反覆磨練技藝、擁有好的技巧,即可曰出色、專業的演奏家;現在,精湛的技巧已成為「上得了檯面」所必備的基本功夫,要從眾人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於演出者是否能夠掌控環境所帶來的變數,克服緊張等心理壓力,專注投入於樂曲的意境,並做出獨到的詮釋表達。若缺乏這些相應的裝備能力,則難以稱得上成功的演出者。
記得多年前,有位相當不錯的鋼琴家受邀參與管弦樂團協奏曲演出,但從搭配排練到正式演出,過程困難重重,最後在「驚濤駭浪」中勉強吃力地上下台。由於協奏曲講求的是既對比又交融、既競爭又聯合的演奏關係,在演出中必須顧及他人的樂音,但這位鋼琴家僅能埋首獨奏部分,而不具備與樂團合作演出能力,以致無法成功演繹整首協奏曲。
抗壓性和領悟力等心理素質的提升,及演奏風格的建立,皆需透過長期培養,而一次次上台演出的「實戰經驗」,則是累積能力的最佳管道。有鑑於此,現在有許多優秀演奏家,為求能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會積極尋求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包括主動爭取擔任伴奏,或是嘗試與不同的樂器、人聲搭配,甚至擔綱跨界演出,藉以熟悉不同形式的演出環境,並演練所需要的裝備能力。
在學生和師資人數少、學習資源不足、取得資訊不易的年代,表演藝術訓練很容易形成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而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管理,往往抱持單一且不具彈性的「本位」心態,主張校內提供課程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本分,從而以僵化的形式限縮學生對外的連結。然而,培養專業的演出者,必須倚靠大量的舞台經驗使之自我充實、精益求精,若學生缺乏足夠「做中學」的機會,久而久之,經驗積累的匱乏以及消極心態的養成,將導致學生紛紛選擇「另謀出路」,將心力投注於其他的兼差工作,不再對舞台上的發光發熱懷抱夢想,安於現狀而不思突破,專業展演上的競爭力便一點一滴地流失殆盡。
當前的情況隨社會變遷而大不相同,許多壁壘分明的層級疆界已被徹底打破,表演藝術的組織和演出形式也日新月異,而國際性的競爭更是與日俱增。為人師表者也必須不斷成長,除了演奏上的指導,老師還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尋求管道以展現學習的成果。畢竟,學生的專業成就終得在職業舞台上展現,這才是評價從事表演藝術人才培育者是否具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其實,學校對學生的學習做好把關,並不等同於本位主義。對於畢業所必備的能力,學校可執行嚴格的考核淘汰未達標準者,但實在無須捨本逐末,剝奪有心成為專業演出者展現學習成果的權利與機會。學校教育是培育專業表演藝術人才最重要的場域,若能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讓學生與不同的展演機會做聯結,從中累積實作經驗,不但可促成學生早日嶄露頭角,從而也回過頭來彰顯了受教的價值。
(作者為國家兩廳院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