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閣一敗塗地,大家冷眼相望,無人要求負責,原因可能有二:
一、派系繼續內鬥:大家還在互別苗頭,認為蘇柯還沒死透,寧可冷眼看兩人繼續犯錯,以便累積黨內相罵本,直到明年才發動總清算,展開黨團總召改選和黨主席改選。
二、大家都是共犯:全黨本來就觀點一致,都認定王金平和國民黨本土派必將重演國民黨分裂,柯建銘只是代行中常會旨意、代全黨受過而已。
盲目樂觀升高對抗,馬王和解自陷困境
畢竟,蘇柯兩人並非唯一高估倒閣形勢的民進黨高層。馬王政爭初期,王民調大漲,馬民調慘跌,確實有不少民進黨人見獵心喜,認為國民黨內的省籍矛盾即將點燃,主流vs.非主流鬥爭又將開始。例如前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早在9月12日,就公開向王喊話:「這是王金平難得的歷史機遇期,王應把握時機,帶領至少15-20位立委出走,組成台灣國民黨,讓國民黨變成朝小野大,馬英九實質跛腳」。
儘管新潮流總召段宜康不以為然,早在9月10日就提醒王金平虛而不實,既無意願也沒實力倒戈,但民進黨+綠媒仍然充斥「馬英九即將倒台,輿論+人民即將造反,國民黨即將分裂,強硬到底必將勝利」的超級樂觀氣氛。
蘇柯兩人不但認為形勢大好,更認定國民黨非主流即將裡應外合,儘管民進黨立委只有40席三分之一強,卻訴諸無限上綱、毫無成功機會的毀滅對手策略:一方面由柯總召領導民進黨立院黨團,把監聽風暴上綱到「總統違憲,閣揆下台」,連續六次阻擋江揆上台施政報告;另一方面由蘇主席召開國際記者會,強勢宣佈將在兩周內發動倒閣、彈劾、罷免的「憲政行動」。
結果在王金平假處分二連勝、馬被迫取消再抗告、馬王突然轉向和解的急轉彎之下,蘇柯兩人的全面對抗,瞬間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甚至連六度杯葛江揆上台,還導致54.1%民眾認為立法院可以考慮動用警察權排除障礙(台灣指標民調9月30日)。蘇柯兩人高調發起全面攻擊,突然發現前方根本沒有國民黨非主流奧援,一再重複的杯葛老梗,加上自己底氣薄弱,民進黨的「國王新衣」早已暴露無遺。歹戲拖棚至此,蘇柯不得不訴諸倒閣迅速停損,結束這場毫無策略可言的政治荒謬劇。
依賴招降納叛,寄望歷史重演
歸根究底,民進黨不能只怪蘇柯兩人,畢竟全黨高估國民黨的分裂情勢,才是蘇柯得以在馬王政爭一個多月來,不斷訴諸強勢對抗的主因。關鍵問題是,為何民進黨會如此輕信國民黨即將歷史重演,再次爆發主流vs.非主流的分裂?
畢竟在20多年來,民進黨的成長動力,部份就源自國民黨分裂。導致國民黨分裂的邏輯有二:一是省籍/統獨矛盾,都造成大規模的政黨重組;二是地方派系矛盾,都造成國民黨地方選舉失利。
李登輝推動國民黨本土化,先後引爆國民黨兩次大規模分裂。首先是1993年8月新黨出走,旗幟鮮明反對台獨;然後是2000年3月宋楚瑜成立親民黨,集結反凍省勢力出走。兩次大分裂,都和國民黨內的省籍鬥爭有關,新黨領導人趙少康、王建煊、郁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是外省精英,都因為無法得到國民黨主席兼總統李登輝信任而遭到打壓。
至於地方派系矛盾導致的國民黨分裂,始於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在1997年縣市長選舉所採取的「招降納叛」策略,當年民進黨在23個縣市,首次以12席過半贏得勝選,執政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七成,堪稱是邁向執政的重大里程碑。陳水扁執政後,也曾在2001年徵召國民黨陳明文代表民進黨參選嘉義縣長。陳基層力量雄厚,後來還選上民進黨中常委,並在2011年蔡英文主席訪美期間,被委任為民進黨代理主席,堪稱是近年來國民黨轉型為民進黨的最成功代表。
正因為民進黨多次從國民黨的分裂中漁翁得利,眼見馬王鬥爭浮上檯面,難免見獵心喜,認為機會難得不容錯過,更因為馬王具有省籍矛盾,又長期心結難解,加上王與地方派系關係深厚,更使民進黨脫離現實,陷入盲目樂觀。
老是寄望對手分裂,自我難以提升能量
歷史並未重演,王金平並未起義,國民黨並未分裂,民進黨並未如願。
訴諸招降納叛,固然使民進黨迅速成長,提早邁向執政之路,但這種「重量不重質」、急於求成的發展策略,卻也同時使民進黨失去扎根基層和精研政策的耐心。影響所及,不但類似台中林佳龍、台東劉櫂豪這種長期深耕基層的後起之秀,已經越來越少,面對日益複雜、需要更多專業的台灣發展困境,民進黨也越來越失去主導議題和提出主張的政策能力。
最糟糕的政治有兩種:一是見獵心喜,忘了本身底氣不足,誤判情勢盲目樂觀;另一是見壞不收,輸了不願承認失敗,爲了面子加碼挺進。不幸的是,這次民進黨的倒閣失敗,正好同時體現出兩種最糟糕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