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病患最怕氣切,多半是因為十分疼痛,也無法開口說話,有些家屬甚至覺得氣切就代表病情無望,只會不斷惡化,所以十分抗拒氣切,但醫師指出,其實病況佳的病患氣切之後,不但可以減少對聲帶的傷害,當病人病情穩定與意識恢復時,便可以開始練習說話與進食,生活品質提升。
1位86歲阿嬤3年前中風,接受氣切手術,近日情況漸好,已經可以說話與進食。(圖中人物非事件本身)
恢復狀況佳 氣切也可說話進食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呼吸照護病房主治醫師惠群表示,1位86歲阿嬤3年前中風,接受氣切手術,後來因肺炎呼吸衰竭,開始長期依賴呼吸器,無法脫離,轉到呼吸照護病房,但近日情況漸好,已經可以說話與進食。
醫師惠群指出,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需要1個與呼吸器相連通的管路,通常一開始會以氣管內管方式,但氣管內管須經過喉嚨,容易傷害聲帶,每天更換臉上固定的膠帶,也會造成慢性破皮傷口,所以會視病人情況建議氣切。
避傷聲帶併發症 氣切不代表無望
氣切是常見手術,在頸部氣管軟骨間開1個小洞,做為氣體進出的通道。若病人在急性加護病房中,氣切可幫助更快脫離呼吸器,但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無法有效率咳出痰液的病人,或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氣切可讓病人接受呼吸治療時更舒適,更有效的清除痰液,避免併發症。
氣切是常見手術,在頸部氣管軟骨間開1個小洞,做為氣體進出的通道。(圖片提供/台中澄清醫院)
86歲阿嬤在氣切之後可已開始說話、進食,生活品質提升,病人心情也較以前快樂,所以許多人認為氣切一定代表病情惡化,氣切是在脖子上挖去一塊皮,很難復原等等,都是錯誤的觀念,醫師惠群強調,有時氣切可以幫助病人好轉速度加快,且氣切僅是一道傷口,拔管後約1天就會癒合。
雖然對於意識不清的病人,氣切的好處仍有爭議,但對於意識清楚的病人,醫師認為,比起氣管內管容易傷害聲帶,同樣造成疼痛,接受氣切的醫療照顧,可以舒服許多,又改善生活品質,可進食、說話,好處遠多於壞處,呼籲家屬不要對氣切懷有過多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