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2013流浪之歌音樂節 聽見世界的聲音

中央廣播電台/吳琍君 2013.10.08 00:00
無懼菲特颱風來襲,第11屆「流浪之歌音樂節」於10月的第一個周末假期在台北市中山堂展開,今年一共有來自北歐、希臘、非洲、日本、韓國、泰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樂團及音樂創作人齊聚一堂,帶來世界各地充滿草根力量及時代變遷的歌曲。風雨中,更讓人感受到這些來自靈魂深處的音樂帶來的震撼與感動。

◎顛沛流離 生命之歌的泉源

有別於千篇一律的商業流行歌曲,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及大大樹音樂圖像共同主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每年都堅持從世界各地帶來令台灣民眾耳目一新的原創音樂,也為台北這個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

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越是像這樣特殊的音樂或是文化藝術活動,越能凸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他說:『(原音)「流浪之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一個文化活動、在台北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活動。那台北市不是只有大家可能想到的這些好像主流的音樂啊、或者商業音樂,那我覺得台北最讓我覺得欣賞的就是這些我們各種各式各樣的音樂、然後各種各式各樣的這種小眾的文化藝術活動,那這是一個城市之所以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或者我們稱為一個非常文明的城市應該要有的。』

「流浪之歌音樂節」的名稱來自「Migration Music Festival」,策展人鍾適芳指出,migration就是遷徙、流離,由於許多歌謠或樂種,都是經過遷徙、混種之後,才變成非常美的音樂,例如美國的藍調、爵士樂,或是猶太人的音樂,都是如此逐漸成形,因此當初才有了「流浪之歌音樂節」這個名稱。而migration寓含的顛沛流離,正是孕育這些生命之歌的重要泉源。

◎中外「吟遊人」 吟唱時代的靈魂

今年「流浪之歌音樂節」的主題是「吟遊人」(Storytellers),希望繼承每個文化裡古老的說故事傳統,結合現代許多用音樂創作來反映社會脈動與時代變遷的樂手,進行一場超越古今中外的歌謠吟唱交流。

鍾適芳說:『(原音)那「吟遊人」其實是一個說故事的傳統,最早我們可以回到每個文化裡面都有這樣子的一個說故事的傳統,在那個時代反映了當時生活跟社會的狀態;那其實我們放在當代的脈絡來說,我們知道當代的民歌、所謂的folk song裡面也有這樣子的一個傳統,特別是在60年代美國的民歌運動。那我其實是想把這兩個對於創作人的影響,把它結合在一起,所以邀請來的音樂家,他們都分別從傳統歌謠裡面獲取養分,那也受到了美國當代民歌運動的影響,就是歌謠做社會批判的這樣子的一個傳統的影響,然後自己做創作。』

鍾適芳強調,這些唱作人除了有很清楚訴求的理念之外,他們的音樂也很棒,而且都是原創的音樂。

以這次來台的日本重量級樂團「魂花」(Soul Flower MononokeSmmit)為例,就是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為了在無電力的災區唱歌給災民聽,開始放下插電樂器,彈奏日本傳統樂器沖繩三弦,以及遊行用的擎咚鼓和手風琴等的反核樂團。

另外,因為反對韓國獨裁政權,從70年代就開始作詞作曲,成為韓國抗議歌手始祖的文鎮五(Moon Jino),這次也帶來他在1971年第一次創作,但隨即在4年後就被韓國政府列為禁歌的抗議歌曲「晨露」。文鎮五後來於1989年加入「尋歌人樂團」後,至今「尋歌人樂團」創作的歌謠依然是韓國街頭運動最重要、也最具象徵意義的歌謠。

至於來自泰國樂團Caravan的主唱及精神領袖「蘇拉猜」(Surachai),他的重要性則在創造了泰國流行音樂裡的一支歌系,叫「生命之歌」。鍾適芳指出,蘇拉猜和他的樂團同樣是出身於1973年泰國獨裁政權下興起的學生運動,當年的學運雖然成功了,但在該名獨裁者後來又重新執政並展開血腥鎮壓下,這批學生也被迫跟著泰共進入山區打游擊,而蘇拉猜正是這批流亡山區的學生之一。

鍾適芳說:『(原音) 那蘇拉猜跟他的樂團他們都跟著泰共進到山裡面打游擊,一直到1979年泰國政府大赦,他們才下山。那我因為他的歌謠,然後讀到這故事,非常感動、也非常好奇他們過去在山裡面打游擊,然後怎麼樣可以盤踞在山上,不被泰國政府摧毀?那所以我跟我的夥伴跑去他們的基地旅行過,那真是一個非常非常困苦的環境,那他們在那裏待了很久。那蘇拉猜下山以後,寫的第一張專輯叫滿月,那這張專輯到今天還是泰國人民心目中非常重要的專輯,那他所有的歌謠都是跟泰國的底層的農民工的生活故事有關、也為他們發聲。』

除了亞洲的歌手及樂團外,非洲的女唱作人「卡瑞斯․福索」(KareyceFotso),則帶來了她充滿強烈女性意識的創作。來自挪威峽灣區的原住民薩米族這次也帶來他們傳統的吟唱故事。由於薩米族身處北歐極地,往往一整個冬天都陷入長夜之中,因此他們至今依然保留了吟唱故事的傳統,以度過漫漫長夜。

同樣來自北歐的芬蘭「馬尾樂隊」(Jouhiorkesteri),則是當今獨一無二的馬尾琴樂隊,由於這種用馬尾為琴弦的古樂器,曾一度消失、無人演奏,直到80年代芬蘭興起一波民謠復興運動,才讓這種馬尾琴,在樂團大師以釣魚線取代馬尾琴弦的巧手修復下,重新亮相。

此外,這次流浪之歌音樂節還請到出身自希臘傳統說故事家庭的魯特琴吟唱詩人「尤葛斯」(GiorgosManolakis),他的父親也是著名的希臘古文明中里拉琴跟魯特琴的大師。

◎兩岸吟遊人 共譜土地情歌

有趣的是,在這次音樂節當中,來自大陸西北黃土高原的聲音也在台北與來自台灣東南海岸的聲音相遇。

被譽為大陸當代最牛逼的樂隊、也是大陸新民謠浪潮的代表,來自大陸西北寧夏的「蘇陽」和他的樂隊,從傳統西北民歌裡找到了養分,唱出了在大陸城市快速變遷中,小老百姓的矛盾與無奈。

談到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蘇陽表示,原本他和許多大陸的年輕人一樣,都是從模仿西方歐美的搖滾樂開始;直到2,000年初接觸到了非洲音樂,才開始回頭尋找屬於他們西北的民歌。蘇陽說:『(原音)然後這個時候我接觸到了非洲音樂,我覺得它的節奏和那個聲調很有魅力;我忽然覺得非洲音樂跟我的家鄉小時候的一些民間民謠非常類似,然後我就開始搜尋西北的一些民間音樂,從那時候才開始正式地接觸到西北民歌。然後根據西北民歌,我那年寫了8首歌,然後第2年就完成了一張專輯,全部是以西北民歌和那個歌詞是在關注那個現實的西北的平常人的生活的這樣的題材的一張專輯。』

邀請蘇陽來台參加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鍾適芳推崇蘇陽是大陸當代、社會動盪時代裡最具影響力、也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最好的聲音。

而剛剛獲得今年金曲獎肯定的原住民歌手「桑布伊」,也被視為這個世代最優秀、也最有天賦的原住民歌手。來自台東知本卑南族的卡地布部落,漢名盧皆興的桑布伊,除了擅長用古老的嗓音傳唱出部落的歌謠,同時也擅長演奏多種樂器,特別是在他的許多音樂創作中,都傳遞出原住民部落對土地與環境議題的關注。

桑布伊強調,他的音樂創作就是為了傳承部落的歌謠、歷史,並紀錄這個時代的變遷。他說:『(原音)想要創作音樂,當然開始就是從小在部落長大,在部落吸取這樣的一個音樂的養分;然後部落有部落的所謂的部落音樂、地方音樂。之所以會開始創作就是:老人家都有這樣交代,我們原住民沒有文字,我們要保留我們的歷史、要傳承我們的故事、然後要認識我們所發生的一些部落發生的事件,我們就是除了在木板上面雕刻把它記錄下來;也在媽媽繡的服裝裡面也把它記錄下來那些圖騰;更在歌謠裡面去做傳承。所以老人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忘記去吟唱部落的歌謠,因為要讓歷史更清晰;所以相對地我也想說,我有點責任,時代一直在變,部落也發生了很多的事情,然後希望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一個古老的方式,用音樂把它記錄起來。』

不同的泥土,有不同的芳香;不同的國度,卻有相同的對傳統、文化的依戀,及對土地和人民的關懷。流浪之歌,在一年一度千里來相會的音樂節裡,找到了每塊土地最獨特的聲音、也迴盪出不同族群對音樂驚人的共鳴;而這些來自不同族群靈魂深處的共鳴,也串起了這個世代最動人的記憶、刻畫出這個時代最美好的樂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