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楊育民︰生技業高風險 須防泡沫化

自由時報/ 2013.10.08 00:00
〔自由時報記者陳永吉、湯佳玲/綜合報導〕曾經擔任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也是華人迄今在國際藥廠職位最高的專業經理人楊育民,昨天參加「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簡稱:BTC)後表示,台灣現在有1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有2-3成是不穩定的游資,一旦離開,有可能造成產業泡沫化的危機,而且即使到三期臨床還是有可能失敗,投資人須經歷這樣的震撼教育。

楊育民說,生技業是長期投資的產業,新藥研發成功率只有10%-13%,即使做到臨床三期試驗,失敗率也還有30%-40%,一旦最後失敗,就像地雷爆炸,不熟的投資人會嚇跑,到時候會不會引發資金退潮的效應,就是台灣生技業會不會泡沫化的關鍵。

楊育民認為,台灣生技新藥業的發展,要以整體Portfolio(投資組合)來看,未來即使1、2家新藥失敗,也不影響台灣整體新藥產業的發展,應該要用5、6年的時間來觀察,而非個別公司檢視的角度來看,才有利長期發展。

他說,生技業是風險很高的產業,與電子業不同,公司的價值是階梯式跳躍增加,像是一期臨床試驗完成,價值就增加20%-30%,二期通過更是增加2-3倍,三期完成則是天價,所以生技業是複雜的投資,只是在台灣很多官員、民代不懂,以訛傳訛。

楊育民並說明,去年美國FDA總計發出45個新藥證,創下10幾年來新高,今年預估也會有43個新藥證獲准,仍處高峰,這些歸功於監理機關提高對生物藥品的認識、利用生物標記(Biomarker)設計臨床試驗及在孤兒藥/抗癌等特定疾病領域取得較高的通過機率,也因此帶動了生技指數過去一年大漲。

另外,政府積極推動醫管服務輸出,但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警告,服務業輸出和製造業不太一樣,容易被在地特性吞噬,因此服務業輸出理想模式是產業必須成熟至八、九分才能輸出,否則容易被在地企業吃掉「Know-How」,而台灣醫療管理服務目前恐怕只有兩、三分熟。他更批評,如果無法突破個資法限制,台灣很難推動健康服務加值,更不要講醫療服務輸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