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玉勳:拍電影就像辦桌

中時電子報/(策劃:黃奕瀠、張士達、張瑞昌/執筆:黃奕瀠) 2013.10.05 00:00
今年是金馬獎第50年,台灣電影百年來因時代不同各展風貌,金馬在這半世紀也歷經了國片的盛衰起伏。本月台灣臉書,由陳玉勳、魏德聖兩位曾擒金馬,並在這兩年以作品帶動國片市場的導演,對談台灣新電影的苦樂與發展。

因台灣臉書專題,陳玉勳和魏德聖兩位導演9月間來到中國時報大樓對談。前者正忙著《總舖師》宣傳,後者則投入《KANO》後製並準備下個拍攝計畫。連當時甫上映的《失魂》,都有陳玉勳尬的一個角色。對電影人來說,如此馬不停蹄,似乎昭示著本土電影市場仍捲動著,甚至更富氣象。

曾經迷惘 找不到方向

陳玉勳暌違電影圈16年復出,或許帶點指標意義。在轉拍廣告這些年,仍有許多人鼓勵他再拍電影,但他迷惘:「我找不到方向,老想著到底拍什麼電影,觀眾才會買單。」曾拍過《佳家福》等電視劇的他坦言在意市場、喜歡通俗,希望作品能讓觀眾共鳴,但電影市場太小讓他走不出來,也失去動力。

「《熱帶魚》票房不算差。」但陳玉勳在這之後沒有工作,只靠導演費和編劇費撐了兩三年,有一年連同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5萬元獎金,全年收入也才8萬。雖說如此,還是很多人催他拍第二部,儘管不懂為何得拍電影,他還是完成《愛情來了》,票房卻因景氣影響而慘澹。「我不算受到打擊,只是不曉得電影能怎麼做?」外界說他因此放棄電影,其實他頭兩年都嘗試完成一個劇本,可惜的是都不滿意。

2008年的《海角七號》創下億萬票房紀錄,同年上映的《囧男孩》、《九降風》同樣票房亮麗,許多人大呼:「這是國片之春。」陳玉勳也發現:「真的有市場,市場就在那裡。」

不拍電影 人生有遺憾

「市場有了以後,可以找到的題材變多,之前覺得不太行的東西,現在覺得可以拍了,有信心會有人看了。」那時陳玉勳脫離電影圈很久,雖認為不拍電影的日子很美好,但到了一個年紀後,看見大家都在拍電影,不免自問:「有沒有東西想拍?如果不拍電影,我離開人間會不會有遺憾?」

他開始寫《必殺技》,籌備兩三年資金始終不到位,便喊停。「停了又不甘心,因為熱情已被點燃又熄火。」這一股氣上來,讓他更想趕快拍電影,於是寫了3個劇本,《總舖師》是其中之一,「劇本寫得很快,因為是我的投射。對我來說,這是電影人的故事。拍電影就像辦桌,合力做一桌菜讓觀眾品嘗。」

魏德聖的成績給了陳玉勳信心,而《海角七號》的完成也警示他:「你能想到的題材,別人也能想到。」熱愛搖滾樂的陳玉勳,夢想當個吉他手,幻想一個年輕人南下漁村,和當地歐巴桑、歐吉桑組織搖滾樂團的故事,不料,故事大綱才寫3行,《海角七號》就上映了,「所以我趕著拍《總舖師》,因為這也是別人可能會想到的題材。」

兩位導演 相遇《10+10》

《海角七號》或許是這兩位風格迥異導演的交會點。在這場對談前,他們表示未曾見過對方,畢竟,陳玉勳太久沒拍片了,但他們其實早以短片作品在《10+10》計畫中有了連結。

《10+10》是金馬獎執委會2011年提出的計畫,讓10位資深導演與10位年輕導演分別創作短片,揭示「台灣電影大團結」。魏德聖和鍾孟宏等導演為一個世代,而陳玉勳則和侯孝賢等為同個世代,首映拍照時,陳玉勳往新導演那一區靠過去,侯孝賢卻對他喊:「你是我們這一排的。」這讓陳玉勳忍不住說:「我也是新導演啊!」

只拍過3部電影的陳玉勳認為自己沒資格被稱資深,不過,自嘲為「上個世紀的導演」的他,憧憬這些前輩的藝術成就,「我剛開始拍短片時,就寫了類似的東西,當時李安是我的導師,認為我文藝腔太重,果然拍起來很難看,完全不是前輩拍的那種東西。」

喜劇風格 達惡魔境界

陳玉勳一直都被視為喜劇導演,但他從未想過要拍喜劇片,嚮往的是「有氣質的電影」,卻在寫《熱帶魚》劇本時發現自己身上大眾化的因子全跑出來了:「那時香港流行警匪片,所以我當時想拍的是警匪片。」不料,劇本卻往好笑方向走。到了第二部電影,他的文藝腔沒丟掉,連之後被他丟到垃圾桶的劇本,也都是文藝片。

接拍廣告後,陳玉勳喜劇印記更強,風格也奠定了。「拍到最後有點走火入魔,人家丟個東西給我,明明很嚴肅,我看到的就是笑話。身上細胞都變了。」他認命接受自己擅長喜劇的事實,益發不正經,並且走到「惡魔境界」,「我的文藝腔終於丟掉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