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車市新聞】ARTC車輛中心為首,四大法人技術商品化試運行

Carstuff/LEE 2013.10.02 00:00

國內在交通科技研發上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而本次四大法人的技術商品化試運行活動,更再度映證台灣的實力。

「科技就是幫助人們偷懶」,這句話似乎有它的道理,但客觀來說,科技的確能彌補人類之不足、甚至沒辦法做到的事,就單以專業的汽車領域來說,人們耳熟能詳地、諸如動態穩定、循跡控制、甚至一票電子的輔助系統等等,不就是彌補人類自身的不足嗎?

本次試運行活動,由首都客運巴士來展示ARTC自主開發的「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系統」,整套系統藉由車頭、與車體兩側前、中、後各三具的監視器來監控看不到的死角。

科技進步,也造就車輛的性能愈來愈強,但不論性能再好、再強大,行車安全始終是首要條件,如今,汽車的安全防護、包含主被動安全輔助系統等,其實都已相當進步了,然而這些技術同樣得受制於人,駕駛人在駕車時的專注和警戒,才是避免交通意外的關鍵;在台灣交通狀況稱不上好、且用路人的正確觀念普遍低落的當下,藉由科技來自保,更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每天都要用車、且時時刻刻都要保持專注的職業,大部份民眾所直接聯想到的,應該都是職業駕駛人,尤其以大型車駕駛人更是辛苦,且無法掌握的視覺死角更多!

一般直行時,系統會偵測前方有無突然切入前方的車輛、或是突然從前方欲橫跨馬路的行人,而當司機啟動左轉、或右轉燈時,監視系統也將連動監測左右側的死角。

10月2日,以「ARTC」車輛中心為首的「TARC」台灣車輛研發聯盟四大法人,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舉辦了安全技術商品化試運行的發表,而CarStuff人車事也受到車輛中心邀請,搶先體驗了大客車專用的「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系統。

由ARTC車輛中心自主研發的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系統,今日藉由合作系統廠商「帷豐科技」應用在全長12公尺的首都客運巴士上,而現場媒體也獲得了實際體驗的機會,並搭上公車,驗證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等兩大科技,所帶給職業駕駛人的主動安全優勢。

大型車輛在轉彎時的內輪差與死角,有了這套盲點警示系統,即可即時監控可能竄出的移動物體,但若偵測到沒有危及系統車輛移動的物體時,警示邊框也不會變成紅色。

以本次示範的巴士為例,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系統藉由安裝於車頂四周、包括車頭、以及兩側各三具的監視器進行監控,系統在一般直線行駛的狀態下以車頭監視器為主,並處於追撞預防警示的待機狀態,前方監視能協助駕駛人避開起步時可能突然切入前方的車輛、甚至橫跨車道的行人,而當司機切換左右方向燈時,系統也會分別連動進行左後、或右後側的盲點警示,這當公車在轉彎,甚至進入、或離開公車停靠區時,都是相當有用的安全輔助裝置。

另外,全周影像系統的顯示,則如同在車輛正上方架著一具隱形的攝影機,以鳥瞰方式環顧車輛四周,即使是車尾的死角都能一目瞭然;至於全周影像與盲點警示系統作動的條件為何?擔任解說的車輛中心車電系統發展處廖學隆協理表示,時速需在30km/h以內,且系統能偵測到任何與安裝車輛本身之間有相對移動的物體。

全周影像系統則以鳥瞰方式環顧車輛的四周,可說是近乎零死角,其非一般分隔畫面的整合式即時環場影像監控,更是此安全輔助系統領先業界的關鍵技術。

至於遇到路邊並排臨停、或正在卸貨的靜止車輛時,系統則會判別這樣的車輛沒有直接威脅,因此不會對駕駛人提出警示,顯見這套系統的判讀智慧也十分人性化;至於監視器可判讀、偵測的角度方面,兩側為左右夾角逼近180度,而車頭則約左右150度、上下約60度。

本次由經濟部技術處指導,包含車輛中心、工研院、中科院、與金屬中心等四大法人的TARC技術商品化試運行發表,共提出了七項科技專案,並有八家系統廠商合作響應,而這些科技,目前也已裝載於隸屬國內九大客運、貨運業者共48輛的營業車上試營運中。

全周影像系統的顯示螢幕安裝於駕駛座上方,這需要司機抬頭的角度可能過大了點,而根據了解,未來也有可能研發為HUD(抬頭顯示屏)的方式,以避免司機抬頭、低頭這短暫的時間內發生意外。

四大法人這些即將市售化的安全輔助科技產品,也已獲得了和欣客運、統一速達、與台灣大車隊等業者簽署了採購意向書,而與ARTC技術合作的帷豐科技、創研光電、與輝創電子等三家廠商,更以全周影像、盲點警示、車道偏移、前方碰撞、與駕駛人狀態警示等五項技術,擒獲了上述和欣客運、與台灣大車隊的採購意向書。

由於目前台灣交通法規並無強制規定加裝這些安全配備,因此由台灣車輛研發聯盟四大法人所開發的這些科技,無疑是提供國內駕駛人更多的「選配」安全系統,至於價格部份,代表之一的帷豐科技專員表示,目前因仍處於試營運階段,售價仍然保密,但這些小型車、大型車皆可使用的安全輔助系統,已確實為國內的交通科技研發、與交通安全水平再度向上提升。

ARTC車輛中心車電系統發展處協理廖學隆先生,特別擔任本次媒體搶先體驗活動的解說專員。

文 / 攝影=李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