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少女資深以後:誰會得愛滋

立報/本報訊 2013.10.01 00:00
■崔妮

9月初有一則新聞,依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1年內發病的愛滋新增患者當中,異性戀者所占比例超越了同性戀者,打破同性戀才會得愛滋病的刻板印象。

本來,就不是只有同性戀才會得愛滋,因為感染愛滋的必要因素是高危險的「行為」,例如:共同針頭、沒有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的性行為、血液的接觸,從來就不是哪個高危險的「族群」。但是,因為台灣的愛滋防治政策一直以來都高調標榜著哪些族群要多去篩檢,長久下來,導致非此族群的民眾,不覺得愛滋與自己有何相干?不只愛滋,其實連其他種類的性病也常常如此,很多人以為只要自己不是「那些人」,就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關於防治愛滋的觀念偏差,我就有一次很深的體會,多年前,我去帶領一個婦女的小團體課程,在說明「性別」基礎概念及何謂性別歧視的時候,提到制度性的排除同志婚姻(不允許同志結婚及享受配偶權益),就是一種性別歧視。當時,我並沒有想要延續到支持或反對同志婚姻的話題,但有學員馬上表態反對,原因是會增加愛滋病傳播,所以她不能認同。

我沒說任何企圖想說服她的話,只直接反問她:

「請問,愛滋病的傳染途徑是什麼?」

全場安靜了有半分鐘之久,沒有人答得出來,我心裡好震驚!

這一班7、8位超過50歲的歐巴桑,結了婚、當了媽媽、甚至阿嬤,沒有人可以肯定回答我愛滋的傳染途徑,但是,有人可以信誓旦旦的說,不可以讓同志合法結婚,會讓愛滋病更嚴重。

先不要嘲笑中老年人對愛滋防治的無知跟偏見吧,在網路上的年輕人會有何不同嗎?其實也沒啥不同,愛滋防治政策除了不斷把同性戀者當作是愛滋高危險族群當招牌猛打以外,另一個族群,即是所謂的多重性伴侶者,於是,只要有網友在網路上談到自己一夜情或炮友(非交往關係的性伴侶)的經驗,無論是有疑問來求助的,或是滿心喜悅來分享的,底下一定會看到有人的直接反應就是「小心得愛滋」、「快去篩檢吧」之類的話,同樣把愛滋病等同於某個族群才會面臨的問題,好像只要我不是那掛的,就一定沒事。

悲哀的是,一個當代已經成為可控制良好的疾病,因為長年以高風險族群的防疫政策,加上社會上對性的污名,一般民眾搞不清楚正確的醫學知識,但偏見跟歧視,絕對清晰!不然,我就搞不懂了,為什麼得到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不會被一般民眾避之唯恐不及,也不會因此喪失工作機會、被家人掃地出門,更不會讓政府跟民間爭論,企圖把藥物從健保給付轉成自費呀。(組織工作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