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新聞解碼》劉文英:新聞應平衡報導 勿侷限民眾思考

NOWnews/ 2013.10.01 00:00
文/簡彤容

近期國內有關立法院長王金平因涉及司法關說,被國民黨撤黨一事,在主流媒體中不斷被討論。然而,在其新聞的表現手法中卻有許多疑義。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劉文英助理教授表示這些新聞的表現手法除了對社會造成框架效應,也影響閱聽眾的思考面向。

提到媒體如何對社會如何造成框架效應,劉文英表示,在報導中所用的詞彙及圖像都會影響閱聽眾對新聞的解讀。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平面媒體,以強烈的文字形容整起事件,另外也使用了漫畫式的圖像來呈現當時現場狀況。

她坦言,用漫畫式圖像的手法,確實突破傳統的圖象表達方式。但若娛樂性過高,易使民眾對新聞事實的重要性有錯誤的解讀,且畫圖易將人物表情誇大,沒有細讀內文便會產生誤導。如此一來,此報導對國內發展及民主制度的影響,便會因表現形式被模糊。

另外,劉文英也說,此種表現手法易使閱聽眾只朝一個面向思考,因其內容對人物間的互動描述過多,沒有考量到此事件在司法層面及政治層面上的影響。若媒體把新聞框架成只有一個角度,對民眾是不公平的。劉文英也引藉國外媒體來比照國內媒體對政治爭議事件的報導方式。

在圖像上,大部分國外媒體選擇的會是兩張政治人物的照片,並不會以漫畫的方式呈現,且在文字上不會強化表情特質,對於比較強烈的文字或圖像只會呈現在新聞特寫或社論上。

劉文英也以自己為閱聽眾的角度說明,她表示,此則新聞佔了大多數媒體的版面,讓新聞少了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消息,例如美國是否要進公敘利亞等重要的國際新聞,若美國攻打便會造成全國油價的動盪,直接影響台灣人民。她呼籲,希望媒體在選擇新聞上,能將民眾生活的角度納入考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