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環境前線:邁向綠色經濟,扭轉思維:別再為核四關說

立報/本報訊 2013.09.30 00:00
■劉惠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案)、綠盟研究小組

政爭紛擾之際,執政黨撤回高度爭議的核四公投案,一個高門檻、違背民主複決權的公投,不過是為核四「關說」的其中一案,並非真以民主或理性、科學為基礎,以全民利益為前提,決定與人民相關的能源政策。

從總統、經濟部到主其事的台電公司,仍繼續以廢核非國際趨勢,缺電、經濟衝擊,以及再生能源不可行等招數,無所不用其極為核電關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最新的研究報告,便以探討真正的「綠色經濟」為基,具體指出執政黨一路為核四護航,卻是一路自打嘴巴,讓台灣社會陷入缺電、能源安全及經濟衰退、產業發展停滯的危機。

綠盟研究小組的第一份核四解密研究報告《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便提出核四不運轉,非但不會缺電,還可以在「電力零成長」的電力結構規劃下,達成非核家園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兩大目標。如今檢視台電及行政院對電力需求量的預估,差距至少超過一座核四廠的發電量,顯示「電力需求零成長絕對可能達成,讓核四停建也不會缺電」。

最新的綠色經濟研究報告,則是從最新的國際趨勢及研究,根本揭露現有的興建核電廠策略,排擠綠色經濟及再生能源發展,且在台灣已見實質的爭議及困境。而鼓勵電力成長、剝削勞動力及環境資源以開創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模式,恐怕是國家無能翻轉思維、轉型為永續綠色經濟的最大阻礙。

綠色經濟是什麼?拋棄褐色經濟 否則我們將一無所有

真正的綠色經濟,是「在環境承載能力限制下,增進民眾福祉與社會公平為前提」的經濟模式。即便政府及官方智庫將綠色經濟朗朗上口,想像卻極度貧乏。綠盟研究報告引用國內外研究及實證,再度向決策者喊話:綠色經濟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2013年8月1日上午,多名身穿輻射防護衣的反核人士在台電大樓前拉起寫有「核災損失 台電賠得起?」的巨幅布條,同時演出行動劇抗議台電不計後果興建一座存有諸多風險的核四廠。(圖文/楊子磊)

如今的「褐色經濟」,其為我們帶來的經濟成長,是建基於排除所有外部成本。依據知名環境顧問公司Trucost日前發表的報告《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企業的百大環境外部性》,可見2009年時全球因土地占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高達7.3兆美元,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這還是未納入生物多樣性大量流失的重大危機。也就是說,現在依賴褐色經濟所賺來的錢,根本抵不過實質付出,我們賠上的是賴以為生的環境以及人們的健康。更急迫的是,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將反噬既有的經濟發展成果。

而從褐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的兩大關鍵,便是「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期達致三大目標,即「降低溫室氣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增進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以及「避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流失」。綠盟研究報告亦具體提出國際建議相關政策工具,包括環境稅、移除環境有害補貼、鼓勵有助於綠色經濟的投資、健全相關法制、以及制定與落實國際環境公約等,尚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削減營養不良的問題。

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 為何反其道而行?

能源,無疑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關鍵。而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最大的阻礙,卻是令人無所適從、缺乏原則的能源政策。錯誤的政策,根本於決策者對核電過度的自信,為了護航核四(電),因此在實質上打壓台灣已初露曙光的再生能源,打壓本來亟欲推動的智慧電網發展,甚至錯誤的以「道德」訴求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而非採行實質策略。

未來是否缺電,取決於我們對未來用電需求的規劃,台灣提出的未來20餘年用電需求規劃,居然得要有至少4、5座核四廠才足夠。又自我設限的恐嚇社會再生能源技術、穩定度、發電量不足。然而,綠盟研究小組從國際及台灣現有的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反駁官方傳播的再生能源誤解,以及偏頗、矛盾的執行策略,如何讓民間無所適從,抑制台灣再生能源發展。

決策者忽視「因地制宜、多元利用」,發展分散式能源結構,才能發揮再生能源的最大潛力。未來的能源趨勢是「將提供能源服務所需的能源降到最低,使用再生能源滿足剩餘需求,盡可能地使用本地資源;如非得使用化石燃料時,盡可能高效而清潔地使用」。國際間為了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保障能源安全,已大力投入發展再生能源,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屢創新高,每年投資已經超過2千億美元。在技術迅速發展、規模經濟形成的情形下,再生能源技術已經成熟,成本亦迅速下降。如果考慮化石燃料及核電的環境外部成本,以及其所取得的鉅額補貼,則再生能源將比傳統能源更具競爭力。

▲內政部長李鴻源2013年1月12日在台北表示,若要廢核,應該談替代能源怎麼來、能源價格等配套問題;應以宏觀角度看待,不應民粹操作。(圖文/中央社)

「政策節能」,也是必須拋棄舊有思維的概念。正因台灣取得能源不易,更應該加速高耗能產業的轉型。綠盟研究小組亦具體提出政策工具,包括移除造成環境、財政及社會分配三重損失的化石燃料補貼,以及引進反映外部成本、達成稅收中立的能源稅,實質提昇產業能效及競爭力。

再以建築舉例,若能透過屋殼隔熱、氣密、改善通風等方式具體提昇建築節能,那人們即可以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礎上,舒適地在各種建築中工作生活。歐洲國家多通過建立建築能源評比來規範各種建築的能耗。德國的能源護照中,要求提供屋子的隔熱、熱能損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建築能源需求總量等資料,當建築能效表現大幅提昇,房產的價值也隨之提高,讓節能真正成為一門好生意。

根本超越GDP思考 才能邁向綠色經濟

GDP發展是迷思。人們發現,即使GDP持續成長,社會大眾的生活卻沒有隨之改善。台灣十多年來勞工實質薪資下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以及青年貧窮化危機,便是最好的例證。追求GDP成長過程中,人被當成是生產工具,土地被視為是投資成本、水是耗材,而環境資源是不用錢的公共財。在這種資源剝削式褐色經濟中,負面的環境外部成本必須由社會大眾負擔;公共服務私有化後走向崩潰,對弱勢族群危害最大;而國家大量舉債又將加重受薪階級的負擔。

當追求GDP成長成為衡量發展與否的唯一指標時,台灣就會繼續深陷褐色經濟的泥淖中,即使GDP真的有成長,社會多數也無法分享GDP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反而必須承擔環境及社會領域中的各種苦果。我們當追求的經濟發展,是以環境承載能力、人民福祉、社會公平為優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綠色經濟真的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