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謝系主導下的精采奇異政策大辯論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3.09.30 00:00
民進黨華山會議被大家認為愈開愈沉悶,但無疑的,辦在9月26日的一場終於有所不同。這是一場奇異的過程精采卻沒有結論的辯論。

過去謝系力主民進黨應該舉辦中國政策大辯論,但黨中央一再避免,其結果就是華山會議愈開愈沉悶,謝也因此參與得意興闌珊。不過9月26日的一場會,由於謝長廷改變從前疏離的態度,興趣勃勃參與並主導,使會議呈現了大辯論的性質。

事先,他改了黨中央原先訂的題目,提出了個<解決兩岸交流失衡問題>的題目,親自主持會議,開會前觀點和謝接近的學者、謝系立委、幹部踴躍報名參加,報名人數佔了出席者的大半,觀點和謝相近的參與學者,很認真寫引言報告,其中強調建議民進黨就「台獨立場與規定做出調整」的內容未演先轟動。

由於感受到謝系帶動的一番不一樣氣氛,會還沒開聯合晚報就大作文章,說華山會議謝系拋調整台獨立場風向球,要挑起反獨辯論:

「謝長廷倚重的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和環科大公管所所長謝敏捷,將對上新系大將林濁水及立委段宜康」,「預料」「謝系子弟兵將發言捍衛憲法一中」和「新潮流系兩大將對壘。」

聳人聽聞是台灣媒體本色,<聯晚>有這種華山會議將上演謝系、新系的「獨VS.反獨大戰」的「精采火爆預告」自然令人不意外;事實上在謝的認真規劃下,這次會議火爆程度雖未必如<聯晚>的預期,但的確比以往幾次「精采」得非常多。不過<聯晚>至少尚有3點疏漏:

1,引言人是5位,挺謝的引言人有3位,<聯晚>漏了犀利的郭正亮教授,他的精采的發言和童振源的都已登在美麗島電子報,讀者大可好好讀一讀。

2,挺謝人士固然看起來像有強度動員,但新潮流並沒有,像段宜康都是有位學者臨時不能出席,被捉公差才參加的,所以整個過程雖精采卻像是謝的正規軍對上非謝的散兵遊,而不是謝新大對決。

3,從會議過程來看,謝在這次會議中的優先目標並不是調整台獨立場,而是讓民進黨接受「維新基金會做紅綠對話平台,進行民共實質對話與交流。」

由於支持謝的學者準備充分,三位引言人書面報告上的主張和發言內容非常一致,而且互相呼應,一開始,因此,會議討論就繞著和謝設定的三個互相扣連的議題打轉辯論:

調整台獨立場/憲法各表/民共平台。

現在簡要地把三個議題上雙方對立的犀利觀點描述一下(謝方發言觀點、文字論述可以從美麗島電子報,童、郭兩人大作看到,所以寫得簡短一些):

一、調整台獨立場方面。

謝方:

民進黨不放棄「法理台獨」,是中、美不信任民進黨的關鍵,導致民進黨在兩岸交流、兩岸議題、美中架構中都處於邊緣化的不利地位,所以民進黨必須調整台獨立場,清楚地放棄以台灣為國號,接受中華民國國號,才能被中、美兩國接受,和中共建立黨與黨交流平台,並爭取到台灣4.25%經濟選民的支持,重返執政。

事實上1971年美國就強力推動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留在聯合國的雙重承認策略,可見比起台灣國,中華民國國號才行得通。

另一方:

中共迄今對台政策仍嚴守2000年<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的規範。其中規定中共對台灣國和中華民國同樣不能接受。中共界定台獨與否,國號並是區別重點所在,只要台灣自稱中央政府便是主張「法理獨立」,中共便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中共在乎的是存在台澎金馬之上的主權,而不是國號,就像《西遊記》中金角大王手中的葫蘆只計較你承不承認你是被金角點名的猴子,有沒有應有,並不在乎你自稱孫悟空或孫行者,仼何稱呼你只要應有,就被葫蘆吸進去一樣。

1971年美國的確強力推動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存的雙重承認策略,但就是中共堅決反對而不成功,當時中共不提反對台獨,是當時台獨不成氣候而不是中共接受台獨,現在台獨如消失了,便會像1971一樣,中華民國便取代台獨成為中共頭號大敵,那時民進黨被打壓的處境一點也不會改變。

檢討民進黨兩岸策略,基本立場和具體政策是不同的兩個層次,根據黨內外各種民調都顯示,民進黨的弱點在具體政策,但靠立場優勢(如TVBS調查支持台獨的已超過6成)撐住局面而和國民黨勉強勢均力敵,略輸5~6%的局面,如果不肯用心提出好政策,立場優勢又自我放棄,一輸就變成20~30%是很合邏輯的。

所以民進黨不用去調整或不要什麼立場,民進黨要做的是,「重新釐清黨的基本路線和主張」,並在如陸生等政策彈性調整,降低「逢中必反」印象。

二、憲法各表。

謝方:

「憲法各表」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存各表。從歷史經驗上看,「憲法各表」和美國曾支持的「雙重代表」策略接近,所以美國會歡迎,而「大陸也未批評」,而在台灣修憲門檻極高,憲法是大家接受的超穩定秩序,所以「憲法各表」可以讓北京「忍受」,美國滿意,台灣接受,做為兩岸交流的共識基礎,比一中各表更好。

另一方:

香港會議中,中共社科院學者清一色指出「憲法各表」比「一中各表」更不能被中共忍受,「清一色」的作法表示那不是學者個人意思是中共官方立場,中共學者一致公開說,中共接受謝長廷,願意和謝作謝合作開會,是因為謝提「一中憲法」「一國兩市」,而不是「憲法各表」,所以對中共來說,拿「憲法各表」當民共交流基礎是無效的;當前憲政危機重重非常嚴峻,原因來自中華民國憲法結構缺陷處處,憲法愈超穩定大家愈痛苦,在這情境下提憲法超穩定,社會觀感不容易正面。所以要提「憲政精神」少提憲法穩定,中共現在雖連憲政兩字都不喜歡,但兩岸交流基礎也放在憲政精神上還是比憲法各表好。

如果中共真如童教授說的「已可接受事實台獨,不能接受法理台獨」,那麼中共說「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法律和體制出發」,勉強算承認事實台獨,如接受「憲法各表」便是接受「法理台獨」了。

三、民共平台方面。

謝方:

政黨外交很重要,在野黨透過政黨外交和各國建立關係,有利於將來推動涉外政策。

兩岸交流國民黨有國共論壇,民進黨很吃虧,雙方不平衡。又容易造成民共之間誤判,若無法建立互信,將來海基、海協互動都可能中斷。

另一方:

實務上,「政治外交」的主角是政府,國會外交都很邊緣化,政黨外交更不只不重要,像「國共論壇」那樣黨先於政黨先於國,黨跑到國家前面去談一談,然後對政產生先導作用的是世界各國外交大忌,根本是犯國際大忌的怪胎(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273)。

實際上的運作所謂「在野黨透過政黨外交和各國建立關係」,不如說是「將來可能擔任國家重要職務的在野黨人士和各國建立關係」,這有不是壞事,沒有也沒大不了,但絕對不曾聽過這叫「政黨外交」,國際上就是這樣。依這標準,我們的重要公職,立委只要願意,到中國交流也沒問題,陳菊去的比國民黨市長只有更多並不更少。

國民黨搞國共論壇目的的確是企圖「壟斷交流」,但只對國家公權機關產生干擾作用,並讓政商不分人士在其中收租搞私人特許商業利益而已,產生不了「壟斷交流」效果。真實情況是誰執政誰「壟斷交流」,2000~2008,包機直航,小三通從談判,拍板到執行的是民進黨政府不是國共論壇,馬上台壟斷交流的是馬不是國共論壇,三大談判都跳過論壇。

國民黨當年說 國共論壇要「替人民做民進黨政府做不到的事」—公開宣揚其架空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的訴求—這是居心不良;國共論壇王毅說「正式協商前, 可以率先通過國共論壇加以討論,使得國共兩黨論壇在新形勢下起到先導、鋪墊的作用」,這大大令馬頭痛,所以到後來吳伯雄到中國主持論壇,必和馬隔海互嗆,論壇對台灣來說根本是亂源。

因此民進黨要強化交流,但交流要正常化才好,不必也不應學國民黨國共論壇這種黨先於國、黨先於政的不正常作法而搞常設性的民共平台。

結論:

會議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半小時,但是大家只要對照雙方上面三議題兩種意見的簡要發言,引言文字,就可見在謝的規劃,主持下這次會議的確呈現了過去沒有的「大辯論火花」。

但在敘述中我對雙方並不以「謝系VS.新系」加以定位,而以「謝方VS.另一方」定位。因為辯論過程中謝固陣容整齊地成為一方,但挺謝學者似乎仍不願被稱為謝系;而和謝方對立的固然有新潮流人士,但大概就兩人了,其他則屬根本談不上挺新或誰的學者,社運人士,總體來說是散兵遊。

最奇特的是,雖然雙方就三大議題針鋒相對,但謝方在對辯時清一色由學者出馬,至於謝系立委幹部並不捲入,雖有發言激憤慷慨的,卻不只不說出自己對三議題的立場看法,反而責備大家為什麼還不給他明確答案,令他痛苦。又有強調兩岸議題不要「政策從寬、論述從嚴」,應該「政策從嚴、論述從寬」的,但什麼叫寬也一直不說明,還有強調自己多努力於台獨論述的⋯。

會議中明明激辯獨立立場,但謝長廷強調沒有人提起調整台獨立場問題,他的說法令人驚奇。謝奇怪說法其實應可理解:由於只有黨公職幹部才合適決定調整與否,而學者雖適合談論,並不適合替民進黨決定,因此出席陣容強大的謝系立委幹部既不捲入激辯獨立立場,沒有和支持台獨的其他黨內人士交鋒,那麼從黨的決策面來說,「算是沒有人提起爭議」。

可能因為真是情境如此,也可能考慮到黨主席改選前的氣氛問題,因此議題雖依謝一貫的論述和設定的議題鋪展,謝為會議作的結論就沒有了調整台獨立場這部份,憲法各表做兩岸交流基礎也換成了憲政精神;至他最關心的民共平台也沒作成可否的結論,我建議在結論中放入譴責兩岸交流「黨先於國」的「國共論壇」,也有人擔心「如果謝長廷主持的會議結論放入譴責國共論壇,或反對民共論壇,會被解讀成在限制黨中央與對岸交流。」而沒被採納,只留下一句「兩岸交流由特定政黨寡占對台灣不利,民進黨應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重視兩岸政治交流失衡問題,調整具體政策。」讓雙方有各說各話,繼續推動不同政策的空間。

激辯了半天,辯得也蠻精采的,但結論如此,真神奇,也未免令人感慨。

在我看來,其實童振源教授建議的<中華民國決議文>:

「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應有可能成為共識的。但一方面可能時間短不夠進一步討論,另一方面謝方把他建議內容定義得既太狹義了,也太「浪漫」了,所以難被當成結論。

童教授似乎認為這樣中共就會和民進黨建立跟國共論壇一樣的交流平台,這太浪漫了,他應想想當年在台獨不流行時,中共修理雙重承認有多凶猛,今天擋「中華民國」出現在國際上有多賣力,事實上這樣一個決議文明顯的和中共2000台灣白皮書的主張完全不相容,怎麼是拉攏中共的好策略呢?而美國也表明放棄兩個中國立場,怎麼能用來開拓國際空間呢?

謝方又認為有這決議文,民進黨就可以站在法理台獨,或台獨立場的對面,這太狹隘了,台獨已是台灣認同多數,他們為什麼要借這方法站到少數人那邊去呢在我看來,這樣的決議文如果有實際意義,那他不是用來對外討好,而是用來對內團結對中華民國懷有深厚歷史感情的人,如果他是用來對內圑結的,怎能從對立的、從狹隘的角度去定義而和多數人的情感對沖呢無論如何,結論雖空了些,但過程真是好的,他使民進黨更清楚問題在那裡,也因此有利於將來的好的兩岸岸政策的釐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