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面對青年貧窮化:中國合夥人的慾望之眼

立報/本報訊 2013.09.26 00:00
■林柏儀

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 in China」,台灣上映片名為「海闊天空」),是2013年最受矚目的華語電影之一。今年5月率先在中國大陸上映,首周3天票房即達到1億8百萬人民幣,是該周的票房冠軍,總計票房達5億人民幣以上。

《中國合夥人》在中國大陸開出紅盤,遠比在香港、台灣上映時更受歡迎。原因除了在於劇情精彩、內容詼諧、改編自真實故事之外,更重要的理由或許在於,它觸動到了廣大中國當代人民的願望:如何能在快速增長的經濟浪潮中,佔有一席之地,發財致富?並且,面對長久以來歐美霸權對於中國人民的歧視眼光,怎麼能有所還擊,一掃晦氣?

這樣的期望,成為了《中國合夥人》的潛在背景。然而,究竟人人致富、反歧視、要尊嚴的中國人民盼望,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掙得呢?《中國合夥人》指出了一個方向,但卻未必合乎千千萬萬閱聽人所身處的現實。

「土鱉」如何獲得尊重?

《中國合夥人》描述的是一間名為「新夢想」的留學與英語教育機構的創業故事(取材自現實中的「新東方學校」)。3位在北京的大學畢業生,如何從成長過程中對美國欽羨、到對美國深刻認識,並以此為教學上的優勢資本,一舉成功,成為中國最大的教育產業股。

「土鱉」是劇中中國合夥人的相互戲稱,也是有意向閱聽人傳達出的一種形象:我們這群中國青年企業家們,看起來很土,很常被外國人瞧不起;但我們夠努力,比別人更拚,總有一天,我們將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老外們,刮目相看。

《中國合夥人》的結尾,有段動人的場景:「新夢想」集團的3位年輕合夥人,來到紐約,和準備控告他們侵犯著作權的EES公司(應即為現實中舉辦托福等測驗的ETS)會面談判。主角成東青對著一群美國佬說:好,我們承認侵權,但我們拒絕接受你們開出的天文數字賠償金。你們不要再以為我們這些中國人只會偷東西。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美國留學,但他們不再是只打算留在美國、當黑工,而都是打算回到中國。

▲光鮮亮麗的留學或創業故事,經常模糊了中國大陸日益強烈的階級對立關係,圖為深圳商業區一位建築工人正在過馬路,圖攝於2009年7月16日。(圖/路透)

最後並撂下一句狠話:拜你們對我們的訴訟所賜,現在全部的投資人都會注意到這間中國最大的教育企業。你們現在對我們求償越多,代表我們越有潛力。因此,我們立即將在紐約證交所公開上市,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教育產業股(暗指將取代EES)。

合夥人們得意洋洋地離開了紐約的商業大廈。並展示他們在紐約的一間大學,捐贈成立了以其中一位合夥人為名的研究室──這所學校正是他留學美國時曾擔任助理、卻慘遭無預警解聘的大學。當年落魄、流連於餐廳擔任雜工的留學生,如今終於凱旋歸來。

最後字幕表達,這間現實存在的中國最大教育產業股,的確成功在紐約上市,產值估計高達30億美元以上。接著打上「他們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你們之中」,並連番展示中國各大知名創業企業家的照片,包括馬雲、柳傳志、俞敏洪、張朝陽、王石等,作為結尾。

企業心靈能否是中國集體出路?

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無疑吸引了當今中國廣大「企業心靈」的眼光,強烈地傳達了「有為者,亦若是」的慾望。《求是》雜誌評論這部電影寫到:「以濃濃的勵志色彩,釋放出夢想的力量。它展示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青年人的遠大夢想,也是面向更加廣闊世界的中國夢想。」

我想起了我在2000年時初次踏上中國大陸土地的印象。那年我剛上大學,參與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到了北京一周。來到北京王府井的書店,除了對於大量的中國大陸出版品感到興趣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店裡頭的暢銷書排行榜,清一色是有關於「成功」的書籍:企業家的自傳、成功創業的心經、投資理財秘訣、如何教導子女上哈佛等。

這類書籍的暢銷,多少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群對此類「成功知識」的求知若渴。其實這非中國大陸特例,我求學成長的台灣,長年來也是如此。但讓我有些意外的是,歷經對封建體制、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國,並無法跳過全民發展企業心靈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新一代壟罩在其中,甚至有更大的慾望或壓力,奮力追求出人頭地。如同《中國合夥人》中的敘事,這甚至不只是為了個人的富裕享受,還牽涉到如何回應中國百年來面對歐美霸權的屈辱。

建築在「辦出一間最大的企業、在紐約公開上市,讓你們老外不敢再瞧不起我們」的反抗策略,不難讓人理解。然而,這對於集體的後進國家普羅大眾來說,是否真是出路所在,或許得打上問號。

先從個體來觀察。對於中國超過1億名自農村出身,來到都市求學、打拚的青年們,如同《中國合夥人》一般創業成功,或許是他們人生最大的夢想,也是光耀門楣最好的方式。這樣的電影也一再地提醒了這一美夢,似乎的確可能。然而,在少數的幸運兒外,真實的多數人狀況究竟是什麼樣?

改革開放以來,的確中國廣大人民的實質所得有著大幅上升。但真能成為企業家等「成功人士」階層的,依然是少數中的少數。在眾多光鮮亮麗的創業故事背後,新興的受雇工人階級,儘管付出一切,現實上往往也僅得溫飽、繁衍下一代;而巨大的貧富差距、凋零的農村、失落的「蟻族」們……,他們的出路在哪裡?往往難以像是勵志電影中述說地那麼美好。

企業家的成功故事,也經常模糊了日益強烈的階級對立關係。如同電影中「新夢想」企業的創業成功,也是仰賴諸多辦事人員成為受雇者,以及廣大的青年繳交大量學費,才累積而成的。「新夢想」的廣大辦事人員們與創業老闆,有多大的財富落差?「新夢想」的學生們,為了留學夢想,付出了多少?誰來站在中國工人階級的觀點,幫他們拍電影,找尋集體方向?

正面集體抵抗歐美霸權

最後,的確,歐美國家對於第三世界人民的歧視與文化殖民,令人憎恨與不齒,必須反對。然而,如果只能夠仰賴第三世界也能發展出規模巨大的跨國企業,「到紐約上市」,甚至「打倒美國企業,成為世界第一」才足以扭轉這樣的歧視,現實上,在不平等的世界體系分工下,恐怕沒有多少後進國家能有這樣的能耐。

何況,若只把焦點放在鼓吹這種「取而代之」的反抗邏輯,往往反而正當化了原本就不合理的遊戲規則。全球資本主義下的世界不均衡發展,又如何可能受到應有的批判和導正?

當然,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這些要求或許稍嫌苛刻。但電影並非不可能細緻地處理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剝削、不義等題材,產生啟蒙與批判的效應。從這角度來看,《中國合夥人》毋寧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它指出了人民的盼望,但給了一個站在資產階級角度的庸俗解答。所幸,它只是一部電影。更要緊的問題還是在於,現實中,中國廣大的工人階級,將會選擇走向什麼方向呢?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