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歐洲說不女士 梅克爾評價兩極

中央社/ 2013.09.23 00:00
(中央社柏林23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內廣受愛戴,但身為對抗歐債危機的領導人,梅克爾習慣說「不」,被深陷財政困境的歐元區國家恨得牙癢癢。

她曾擋下紓困案、否決提案、拒絕請託,勇於面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質疑,她的努力為她在國內贏得「老媽」(Mutti)綽號,但在國外卻招致敵意,經常成為歐洲各地反撙節示威的箭靶,甚至收過炸彈包裹的威脅。

但常被稱為德國「鐵娘子」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沒被嚇跑。她成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也是首位出身東德的總理。她曾在「富比世」(Forbes)全球最有權勢人物排行榜登上第2名,僅次於美國總統歐巴馬。

59歲的梅克爾是新教牧師之女,在過去隸屬東德的小鎮長大,轉戰政壇前受過物理學家訓練。她在兩德統一後首場選舉進入國會,並於部會任職,自此仕途扶搖直上,不只獲選黨魁,2005年更當上德國總理。

她的崛起和她在歐元區危機期間奉行的原則一樣:不走捷徑。她的作風反映她的科學背景:有條理、重分析、按部就班,沒有意外之舉,絕對不會過度鋪張。

在西方其他國家,或許如此「乏味」作法在政壇不吃香,但評論家認為,梅克爾行事冷靜、有條不紊,正是德國人民在歷經前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執政的多年動盪後,所期待的領導風格。

根據梅克爾的傳記作者柯尼勒斯(Stefan Kornelius),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猶如心不甘情不願的盟主,她「不找危機,危機卻找上門」。

柯尼勒斯說,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身為總理的梅克爾別無選擇,她一躍成為龍頭角色,不斷抵擋稱她唯一目的是讓歐洲德國化的指控。

部分關於歐洲未來的重要談判地點,不是在歐洲聯盟總部布魯塞爾,而是在德國柏林,梅克爾因而被與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相提並論,而有「新俾斯麥」(New Bismarck)或「歐洲女王」(Queen of Europe)等封號。

或許這些大多是因為德國面臨「權力詛咒」:先被要求採取行動,然後又被控想要接管歐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