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馬王共治考驗兩岸交往策略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09.17 00:00
馬斬王之役出師不利,王贏得假處分保留黨籍和立委身份,但馬面對重大挫敗,仍然拒絕接受,決定繼續抗告到底。由於抗告官司動輒2-3年,在司法判決確定之前,台灣已註定陷入空前的憲政危機。

馬王共治成局,馬跛腳難翻盤

因應如此巨變,馬並無讓步跡象,目前已訴諸「公職與黨職切割」策略,排除王金平參與國民黨活動,例如每週舉行的總統府5人黨政協調會議、9月29日國民黨19全大會、10月初國民黨中評會。但只要屬於公職活動,例如總統府月會、立法院院會、10月國慶籌備會等等,國民黨並不能阻止王金平出席。

在抗告尚未成功之前,馬必須接受與王共治的現實,但王既已被排除在國民黨的決策之外,爲了增加政治籌碼,只能更加廣結善緣,主持議事也將更加中立化,使馬要遂行政策意志更加困難。在立法院9-12月會期,飽受爭議的服貿協議、核四公投、年金改革,恐怕都會因此面臨極大阻力。

9月11日國民黨撤銷王金平黨籍,TVBS民調發現,馬滿意度跌到歷史新低11%,比原本13%還低。當問到是否贊成國民黨撤銷王金平黨籍時,只有17%贊成,55%反對。即使只問國民黨選民,也只有37%贊成,47%反對;中立選民反應更強烈,只有20%贊成,60%反對。蘋果日報民調問得更直接:「關說案風波爆發至今,馬和王兩人,你支持誰」?結果發現支持王高達65.7%,支持馬只有21.7%。

馬發動斬王卻自陷困局,不但民調慘跌到歷史新低,最後還被迫與王共治,殺敵八百卻自損三千,已經註定淪為跛腳總統。馬民調低到11%,已經很難主導任何具有爭議的重大法案,如果不能接受失敗,轉與王發展新的合作模式,在剩下的兩年多任期,恐怕會面臨令不出總統府、幕僚逐漸求去的執政窘境。

服貿卡在立院,王喊冤未杯葛

這次馬急於斬王,各界都歸因馬急於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但王卻百般刁難,接受在野黨要求的「逐條審查、逐條表决」程序。服貿協議本文總共24條,外加附件一(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和附件二(關於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其中附件一長達39頁,涉及各種產業部門+各種市場開放承諾,如果真搞「逐條審查、逐條表决」,原本照案通過的機率就很低,更不要說目前馬民調已經跌到歷史新低,又和立法院長王金平處於空前對峙狀態。

問題是,服貿協議能否通過,不但將連動到明年ECFA後續協商(包括多達數千項的兩岸貨品貿易協商、兩岸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同時也將連動到台星經濟夥伴協議(ASTEP)能否順利簽署。一旦服貿卡在立院,或修改幅度極大,幾乎可以斷言,明年ECFA後續談判必將全面停止。這不但是馬政府的執政失敗,也絕非大陸當局所樂見。

針對外界指控王「故意製造服貿障礙」,王大聲喊冤,表示服貿協議朝野協商時,連國民黨黨鞭也簽字同意逐條審查表决,豈能怪罪王一人?而且他對服貿協議的批評,主要針對行政部門(包括陸委會+經濟部)「決策專擅」、「聽不進外界意見」、「溝通嚴重不足」,並未針對服貿協議內容提出批評。

王以2010年ECFA在立法院審議為例,當時王與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在官邸足足研究2天,一度因為國民黨大黨鞭林益世反對,柯氣得拍桌大罵,最後雙方才達成妥協,讓民進黨暢所欲言,但最後放棄投票,ECFA全案才能順利過關。

事實上,早在8月下旬,王金平即樂觀表示,只要政府針對弱勢產業做好輔導和救濟,服貿應可克服爭議。他還特別強調,台灣的最大競爭對手是韓國,韓國已和45個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台灣却只和幾個中美洲小國+紐西蘭簽署協議,進度嚴重落後,對台灣十分不利。

王已經點出服貿陷入僵局的兩大主因:一是馬政府並未說明如何協助弱勢產業,導致相關廠商人心惶惶;;二是馬政府並未把服貿連結到台韓競爭,導致人民缺乏危機意識。王一下就點出服貿過關的兩大關鍵,顯然比馬要精明許多。

馬難主導局面,大陸須擴大交往

情勢惡化至此,馬已確定難以主導局面,但馬常自我感覺良好,繼續剛愎自用、與王硬幹到底的可能性甚高,一旦如此,台灣不但將陷入前所未有的憲政僵局,還將因為遲遲無法通過重大法案而陷入空轉。首當其衝的敏感議題,兩岸政策必然都包括在內。

面對即將浮現的馬王共治局面,大陸也將陷入空前的尷尬處境。長期以來,大陸對台決策溝通,向來以馬所主導的行政部門為主,立法院都是由馬透過黨政平台自行搞定,大陸並未與王金平深入交往。但如今馬已經難以一人主導政局,眼看服貿協議、設立兩岸辦事機構、ECFA後續協商等重大法案,都將因為馬拒絕與王合作,即將陷入癱瘓困境,大陸是否將另闢蹊徑,增加與王金平對話管道,將特別令人關注。

兩岸政策屬於對外政策,過去台灣對外政策也曾陷入決策整合困境,大多是由美國介入搞定,例如去年美牛爭議,最後民進黨放棄絕對零檢出,轉而接受歐盟與美國協商的Codex標準,背後即有美國的著力痕跡。同理,當國民黨陷入馬王分裂,導致兩岸重大法案難以通過,同樣作為大國的中國大陸,恐怕也必須仿效美國做法,開始發展多線接觸與遊說管道,才可能穩住兩岸繼續向前發展態勢。

果真如此,勢將導致兩岸交往策略的重大調整,亦即從完全集中於總統主導的行政部門,轉向跨部門的多元接觸,起先將擴及王金平勢力,然後也可能擴及民進黨交流派(尤其是謝系+新潮流)。

可預期的是,馬確定跛腳所導致的台灣政局多元化,將使未來的兩岸交往更加複雜多元。只要大陸認為必須穩住兩岸繼續向前的步伐,恐怕就要積極發揮決策整合的作用,調整兩岸交往策略,擴大更多交往對象,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