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落實性別教育 從兒童文學扎根

立報/本報訊 2013.09.15 00:00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性別教育不應該太早開始?有反對者認為,過早的積極介入,可能會改變孩童原本的性別認同發展。不過,就算是才剛開始識字的幼童,在閱讀繪本與童書的過程,性別觀念可能早已悄悄進駐孩子的腦袋。

約莫3年前開始,致力提倡兒童閱讀的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童書中的性別議題,每半年舉行1輪讀書會,參加的成員有各校閱讀志工、家長、教育工作者及研究生,一起思考透過童書落實性別教育的侷限性及可能性。

讓閱讀有更高層次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徐永康表示,兒童文學是文化產物,本身反映著文化。既然是文化的一部分,就應該被拿出來檢視。他指出,童書本身含有性別刻板印象,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兒童,一旦未經反省就加以吸收,可能會加深孩童的文化印象,不知不覺成為文化系統的支持者。無法容入系統的人,便被視為他者,成為被歧視、被剝奪的對象。

以往家長或老師在帶領孩童閱讀兒童文學時,主要停留在「低階思考」;徐永康則是希望,兒童可以在早期的童書閱讀當中,逐漸培養出兒童的「高階思考」能力。他解釋,低階思考要求兒童對文本知識與文本理解的掌握;高階思考雖不脫離文本,但也不局限在文本,凡作品涉及的相關問題,都在思考範圍之列。

以《白雪公主》來說,徐永康表示,低階思考要兒童試想巫婆給她3樣東西所分別代表的意義;高階思考則是進一步要求兒童思考,「為何美麗對女生為何是重要的」?

主角性別預設多男性

性別刻板印象,可能老早就烙印在孩童心中。徐永康指出,有些童書的文字或圖像,雖未特別告訴讀者角色性別,但小孩很自然地會賦予角色某一特定性別。

先前,他曾帶領幼稚園孩童閱讀《伊索寓言》的〈獅子與老鼠〉,儘管是無字繪本,孩童卻已有性別的預設。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的著名繪本《漂流物》(Flotsam)也是,雖然書本並未提及主角性別,但許多讀者假定主角是男性。

徐永康表示,目前台灣市面上的童書,7成以上是英美作品的翻譯,但英美兒童文學的女角,往往是安靜、乖巧、順從的;男角則是積極、勇敢、主動的。

此外,美國1930年代到2010年的得獎者或得獎作品,主要是男性作者或以男性為主角的作品。女作者或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得獎機率相對較低。徐永康認為,童書形塑小孩的自我認同,女孩閱讀這些書籍,會自覺是文化的配角。

本土題材不脫女強人

長期參與讀書會的陳姓學員則表示,要在台灣市面找到以性別為主題的童書相當不容易。以國外作品來說,敘述兩隻公企鵝一同生活、一同孵蛋的國際知名兒童讀物《三口之家》(And Tango Makes Three),台灣至今都沒有出版譯本。

國內自己出版的兒童讀物,除了花木蘭跟武則天,幾乎沒有其他選擇。而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女性,不是極善就是極惡,形象總是跟男人一樣強悍。

陳姓學員認為,政府或民間可以思考舉辦一些以性別為主題的文學營或文學獎,逐步打開台灣的創作環境,不失為是一種刺激兒童文學寫作及能見度的辦法。

多次前往國小帶領孩童閱讀的陳姓學員認為,台灣的性別教育有待加強。一方面,許多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其實都不具充分的性別教育素養,使得性別教育流於形式;在家長方面,雖口口聲聲不歧視、不反對同志,但換作自己的小孩,情況就另當別論。

包容從理解開始

參加讀書會的家長,有些人一開始也有同樣想法。但陳姓學員發現,其實這些家長並不瞭解同志,甚至把同志跟愛滋、怪胎畫上等號。可是經過討論、對同志有更深的認識以後,不願接受的態度,逐漸轉化為認同,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也願意用寬容的態度接納。

至於在社會上,有些同樣自稱「不排斥同志」的家長會說,孩子還小,順其自然發展就好,刻意談論難保不會把孩子「教導成」同志。但陳姓學員質疑,媒體平日對孩子大量洗腦,灌輸給他們的東西難道就不是人為的?家長帶小孩看甩巴掌的八點檔,傳達的就是正確的價值觀?

陳姓學員表示,現實世界本來就不存在著二分法,灰色地帶才是成長及學習包容的地方,只有對與錯的二元價值判斷,應該要被打破。徐永康也說:「社會只有一種人是悲劇。」社會要更具包容性,肯認這些人的存在。彼此間的差異,可以透過對話來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找到彼此的共識。

也許就像陳姓學員說的,參與讀書會以後,她開始碰觸許多從未接觸的議題,同時也袪除過去的錯誤認知。她說,也是因為讀書會,讓她更願意主動幫助這些孩子跟青少年,告訴他們其實自己並不孤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