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太陽能海外電廠投資潮 類定存概念漸成形

鉅亨網/鉅亨網記者尹慧中 台北 2013.09.14 00:00
依產業情勢變化,台灣太陽能業者今年加速進行海外電廠布局打開出海口逐漸看到效益。但業內人士也指出,海外電廠投資在國際投資搶進部分區域市場的IRR已顯著降低且位移北亞,不存超額利潤但仍形成「類定存」概念;另外據業者自有資金量對應承接1MW等級電廠至少需近億元,因此需謹慎篩選案件與入門合作夥伴,避免自有大部位靈活資金遭套牢或違約的風險。

台灣太陽能產業具有電池品牌優勢,而在渡過一段雲霄飛車的結構大調整後,已休養生息一段,且進行海外電廠布局陸續傳出佳音。

近期,隨著不計成本殺價競爭者大量的淡出江湖,市況供需緩緩邁向平衡,台灣太陽能電池業者第2季普遍淨值提升也有助供應鏈轉好。但電池業者也指出,產業結構的轉好不意味著恢復2008-2009年的超額利潤,而是漸漸回歸正常穩定的獲利。

在穩定之中如何加速獲利成長,除了改進產品效率,提高附加價值外,還有向下布局。

考量新增穩定獲利的基礎,業者對於打開出海口、選擇投入海外電廠布局已有默契,電廠/電站能穩定貢獻的情況下形成投入一定額度的資金後,以20年左右的時限,每月能穩定收取售電現金收入的類定存概念,當然不只IRR高於定存許多,且對於淡季的營運也是不無小補。

但在平衡風險與MW案件規模、區位,投資電廠對於在手資金不慎充沛的業者而言,期初投資將是不小的負擔與高槓桿風險。

上游人士指出,除了融資方面,1MW換算至少需投入新台幣近億元,如投資日本案件17MW則在約16億元,此外穩定的售電收入也必須扣除折舊的攤提、管理費用與匯兌損失、躉購費率因該國財政/政局而有變動因素,收益可以說是如人飲水。

因此,儘管太陽能海外電廠投資隨著國際專業銀行百花齊放或私募/退休基金轉投資已成風潮,台廠這一年才慢慢看見布局海外的「類定存」效益,且篩選案件與入門合作夥伴也十分謹慎,避免發生自有大部位靈活資金遭套牢或違約的風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