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原來民主法治都是假的

立報/本報訊 2013.09.10 00:00
立法院長王金平涉入司法關說疑雲的新聞熱度不但蓋過胖達人、手搖飲料熱量過高的消費新聞,也讓讀者幾乎忘了洪仲丘等重大新聞,堪稱是媒體界在夏末秋初的新聞淡季期間的最大救星。不過,媒體報導新聞的方式,以及新聞相關當事人發布的相關訊息,實在是顯示,台灣號稱有民主、法治,其實都是虛晃一招,一切都是幻象。

台灣號稱有兩黨政治,從議事殿堂到日常政見都有很多交鋒,對抗的矛盾甚至有水火不容的態勢,但是直到特偵組自爆偵查內容後,才赫然讓人覺悟,原來檯面上公開的政治對抗,背後卻是兩黨國會龍頭、立法委員的私下頗有交情,不時展現惺惺相惜的情誼。這個現象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於統獨議題,以及眾多政治議題時,兩黨尖銳對決的理解。

此案最引發政治效應的根源在於,國民黨高層將整個案件定調在清廉、道德的層次,甚至認為政治人物應該主動對於司法案件保持相當的距離,談話動輒以道德高度作為出發點,雖然看似符合民眾對於廉潔的期待,但是,具備法律專業素養的政治人物,談話卻偏離本行,也反映了台灣不存在政治、法治議題,而只剩下道德議題。這與資產階級的民主理念中,強調法律規範、法治、實證的理念,完全相違背。

更特別的是在於各方將此案背後的動機,朝向要「重新塑造執政黨在國會議事運作的秩序」,這是完全不顧民主政治的運作原則。媒體在報導時將此次關說疑案上升到政治鬥爭的層次,隱含而不願明說的推論基礎就在於國民黨內存在主戰、主和兩派,主戰派認為政治實力並不遜於在野黨,卻因為一再忍讓而讓許多政治主張、法案在立法院難以推動,以至於國內政事空轉,因此如果能夠形成黨、行政部門、立法部門的同心一志,就能讓政治運作更有效率。而媒體不斷地朝向「國會議長更換後對於國內政情影響」的各種報導、推演,就讓整件事非常的具有張力。

強化政治作效率的觀點未必是事實,但是反映了許多政治人物、媒體對於國內政情的想像,也就是把民主政治想成是夾帶民意的菁英政治。這種思考,我們並不陌生,歷來對於台灣經濟起飛奇蹟的回憶論述,都不缺乏「強人政治加上技術官僚而讓政策執行很有效率」的觀點,甚至近來本地媒體對於日本政情的描述,也會不時地看到這種論點。

這種對於政治運作的想像是偏離民主的原則,打著民主旗號卻沒有民主的思維,而只剩下政治操作的思考,將政治運作侷限在黨的紀律,而忘記了立法委員是靠著民眾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既然身為民意代表,理當在立法院反映民情,即使沒有民眾現身直接要求,立法委員也應該將民意放在心上,這是最起碼的資產階級民主論述。

然而,台版的民主論述卻連最低標準都沒有達到,所謂的民主變成是政治人物取得選票的支持後,進入立法院以後主動為民眾設想哪種方案是最好的,然後在議事效率的大旗下來進行政治運作。這不是民主政治,而是用委託的方式,夾帶民主形式的菁英政治。媒體、政治人物似乎忘了,號稱民主的政治運作,就無可避免的要融合各種不同的意見,在這種狀況下,除非壓抑個別的主張,甚至回到戒嚴時期,否則是難以形成有效率的決議。

而更特異的是,當媒體在報導國民黨內的黨紀處分原則時,似乎忘了,就算是列寧式的革命政黨,在貫徹黨紀時都要遵守黨章規範、運作流程,國民黨黨章對於這部分的規範有數套,不同的方案其實可以展現不同的政治高度。然而,媒體對於開除黨籍的流程描述,卻選了一個最不能展現民主高度的選項,如果不是媒體功課未做足,就是將政治理解成強人政治的年代。

媒體、政治人物對於國會龍頭的關說疑案的思考方式,顯示台灣距離所謂的民主法治,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