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管中祥 用影像記錄公民行動真實聲音

自由時報/ 2013.09.01 00:00
記者陳曉宜/專訪

「如果你願意走進群眾,你會發現真實的社會運動和媒體建構的形象有著極大的差異」,管中祥說。

帶領學生 用攝影機報導1500則新聞

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民運動是管中祥對社會運動的啟蒙,也是他初次感受到媒體建構的形象原來與現實有極大差距,當時他立志當記者;而今長達六年,他致力「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記錄工作,帶領學生們用攝影機,報導一千五百則「新聞」,只為了告訴民眾,真實的社會運動與媒體報導的不一樣,只為了將這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甚至扭曲的公民行動,留下真實的聲音。他們自稱是「小機器、大報導,要記錄主流媒體所看不見的,留下社運推動的影像,培養在地公民記者,做社會參與,對公共議題發聲。」

管中祥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他說,改革媒體不是反對媒體現況而已,背後最基本的價值是希望這個社會有更多元的聲音出現,讓社會有更多對話的機會。所以他從不是個只在「紙上談兵」的學者,他多次發起抗議媒體與遊行,在擔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六年期間,將台灣媒改運動帶入新的方向,積極與公民團體合作,關注弱勢者人權,例如二○○六年抗議聯合報新聞標題歧視精神障礙者,管中祥說,「我們到報社抗議時,精障團體也帶著病友坐著遊覽車前來聲援,報社雖未道歉,但因而促使身障團體到立法院推動修正身障保護法,首次將反歧視概念入法,後來民法也跟著修正,我那天真的非常高興,到這天才知何為蝴蝶效應,告訴大家公民是有力量的。」

長期致力媒體改革 關注弱勢者人權

他說,改革媒體只是過程,更重要的是實踐多元、平等、看見彼此、相互理解的民主基本價值,NGO等公民團體必須把媒體改革當作是主要業務之外的次要工作,因為如果媒體不改革,NGO的主張,就無法被聽見,社會就不會進步,也難以民主、多元。

管中祥堅持實踐這個理念,所以他不僅親身參與社會運動,他更透過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計畫,讓社會運動者完整發言。他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而主流媒體是大人物、大事件的歷史,但公民社會的歷史卻被忽略了,各新聞台一分二十秒的新聞,只呈現關廠工人絕食臥軌,卻沒說清楚他們為何這樣做?八一八拆政府佔領內政部時,只不斷重播學生攀爬、翻牆的激烈推擠,只播出內政部次長被潑水,卻沒聽到他們要大家音量放低、不喊口號、不要吵到隔壁台大醫院。

但公民行動影音記錄了,即使在文林苑抗爭中公民行動影音的記者被警察閃燈阻擋拍攝,即使在華光社區抗議現場被阻擋禁入,即使踏進所有公家機關拍攝總是困難重重,即使國科會投注的經費在去年早已結束,管中祥仍四處奔走募款,就是要讓公民社會的聲音,有繼續被完整呈現的機會。

主持公民影音資料庫 培養公民記者

管中祥深受父親也是媒體工作者的影響,他立志當記者,但因高中留級加大學重考,研究所畢業已經二十八歲,竟不符當時報考記者的年齡,但對社會不公不義、不平不屈的反叛精神,他卻始終如一,身體力行致力媒改教育工作,不僅在校園,也在各地培養公民記者,三年前被主流媒體封殺的苗栗大埔事件,第一個把強拆影片傳出的公民記者「大暴龍」即是。

管中祥說,現在公民影音紀錄資料庫僅能聘請兩位專職人員,從拍攝到剪接一手包辦,未來他希望籌得更多資金在中南部也有特派記者,教會更多公民團體、公民記者,成為公民社會真實聲音的記錄者。因為他說︰「媒體要改革,社會要改變,不能只靠媒體團體,不能只靠公民團體,而是要全民參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