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來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系列報導,瀨戶內藝術祭2010年第一次舉辦,就吸引93萬人次前去參觀,這次第二屆的藝術祭,同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湧進寂靜的小島,這當然對地方經濟有所幫助,不過相對也會帶來一些垃圾、交通擁擠等影響,伊吹島是今年夏天首度加入藝術祭的島嶼,當人潮來了,為小島帶來些什麼,主辦單位又是如何應對,跟著宋宇娥、蔡裕昌一起去看看。
7月夏日正是瀨戶內海伊吹島居民最忙碌的時節,居民忙著將捕來的沙丁魚加工製成魚乾,這個漁業發達的小島,只有1.05平方公里,居民約590人,這個小島上同樣有人口外流的狀況,伊吹島是今年夏天首度參與藝術祭的島嶼,島民選在最繁忙的時節加入,為的是要讓外界看見島民滿滿的活力,藝術家豐福亮以廢棄小學教室為基地,和島民、觀音寺市的中小學生,花了一年的時間,一同創作出「不沉的船」。
藝術家 豐福亮:「這個作品是用沙丁魚魚群的意象來做,因為伊吹島是一個漁夫之島,因為是個漁業發達的島,所以想要用漁夫跟魚來做這個作品,仔細去看那個浮標,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卡通人物或者是角色,或者大家會把自己所想的東西表達在浮標上面。」
藝術家帶著島民共同完成的藝術作品,吸引遊客來到小島上觀賞,見證伊吹島繁華落盡的老奶奶,看到遊客湧入島上,直說有藝術祭真好,當人潮湧入,鮮少見到外人的島民感到欣喜,相對地,也有人擔心會帶來過量的垃圾、噪音等負面影響,但藝術祭主辦單位,卻已有先見之明並做好準備。
記者:「只要遊客來到伊吹島,主辦單位就會發這樣一個塑膠袋給遊客,上面寫著把美好回憶放心頭,垃圾就放進袋裡帶走。」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上屆藝術祭結束後有舉辦問卷調查,有9成在地民眾對藝術祭是滿意的,但是也因為遊客的增加,道路就變得比較擁擠有點危險,搭船也變得很難擠上船,是有一些這樣的聲音沒有錯,但是大部分人都因為藝術祭覺得很開心、很快樂。」
人來了,當然錢也跟著觀光客滾進島上,不過北川富朗說,這並不是舉辦藝術祭的目的,重要的是透過藝術重塑地域價值,在觀光客踏上看似衰退的島嶼後,看見小島的人情味、島上的好,島上的居民透過不停的交流找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