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網路社運

立報/本報訊 2013.08.26 00:00
左看:虛擬網戰,集體打怪

8月3日,洪仲丘案號召20萬人上街;8月18日,大埔案一夕間動員上萬人湧上凱達格蘭大道。半個月之間,網路公民運動成為島內最時興的話題。這種新型態的社運,議題如迅雷閃滅,群眾如潮汐漲落,與傳統社運模式大異其趣。

傳統的社運通常會先經過一個駐點調查、在地組織,而後倡議發聲以尋求擴大社會支持的過程。台灣解嚴前後的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美濃反水庫,乃至四處勃發的農運、工運,基本上都沿循這樣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如是動員模式,也許時效緩慢,但是要求組織者必須在地駐點調研,融入群眾,深化議題,喚醒公共意識,對於組織者個人和民眾都有再教育與啟蒙的過程,從而讓社會運動一點一滴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如今的網路社運,以發燒議題互聯鄉民,剎那集聚人氣,瞬間淹沒街頭。這樣的運動,如迅雷,如狂風,有時可以對當局形成巨大壓力,有效導引政策走向。只不過,滑鼠魔術點豆成兵,整個運動過程未免如同互聯網上的虛擬網戰,設定對手,集體「打怪」,追求的,比較像是聲光效果,而不是社會改革。

劉鳴生/研究員

右看:運動企業家浮現

當今如果還有人以傳統社運來詆毀網路社運,那真是「舊石器時代」碰上「後現代」,不知今夕是何夕矣!

左翼喜歡談「物質基礎」,但是既然講物質基礎,就不能忽略現代社會科技的演變,也不能否認,網路科技的進展,其實已經改變了社會的性質,當然也改變了公民的樣貌。既然互聯網已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換意見、傳達主張最方便、最快速也最有效的管道,它當然也就是「呼朋引眾」最重要的工具,而所謂社運,說白了,不就是呼朋引眾的過程嗎?

在大自由、大市場的時代,千萬別再提什麼「先鋒隊」,也不要再講什麼「駐地蹲點」。在網路時代,真正的社運領導者,只能是「運動企業家」(movement entrepreneur),這是西方學界「資源動員論」的新發現。他們研究近年網路社運的發起人,發現他們都有「企業家」的本領,擅長議題行銷,可以快速占領網路言論市場,滿足鄉民的消費。

就網路世界而言,鄉民,即是現代意義的公民。從洪仲丘案到大埔案,我們活生生看到,鄉民起義,足以擊垮中華民國軍隊,能夠從地方政府拆到中央政府。這樣的社運,動員快,效率高,若是還有誰在五四三什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懷舊社運,那肯定是不知變通的老頑固,直接打入舊石器時代可矣!

于尚白/媒體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