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別的是,寫這兩篇論文的雖然都是扁政府的政務官,但兩人又恰巧是原先在政策立場上和陳水扁幾乎完全相反的人,現在他們要替陳水扁平反抗社會認定的執政無能印象,實在是高難度,於是兩個報告採取了兩個共同的策略:
1,和馬英九比爛;2,不理真實的陳水扁是什麼,把陳水扁的立場、戰略改寫成和自己一樣。
先從<外交回顧>談起。
這份報告,把陳水扁描述成一位具有既務實又前瞻的大戰略的政治領袖,他既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台灣主體性,確保國際活動空間,善盡國際義務,並對區域繁榮及和平做出正面貢獻。」;而馬英九則除了傾中,毫無能力保護台灣主權的戰略和能力。
但是,真實的陳水扁的兩岸,外交立場和政策,一般人實在太清楚了,那就是辜寬敏在會議中說的:
「陳水扁就任那一天的“四不一沒有”,等於放棄對“國家願景”期待。儘管符合美國胃口,但後來要改弦易轍時與美國的關係就糟了。 」
換句話說,他認為陳水扁根本沒什麼戰略的理解能力。他對陳水扁的指責,其基礎應該是陳水扁2000一上台就放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台灣主權已經獨立的立場,宣布四不──「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立場根本變成「不獨」了;到後來「改弦易轍」又變成激進的正名制憲公投,把美國關係搞槽了。
事實的陳水扁真是像辜寬敏批評的,但是<外交回顧>卻說,陳水扁執政前5年奉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穩健台獨立場。這真是距離事實太遠了。
和事實背道而馳的,還很多,如民進黨早在1988<417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就放棄「台灣地位未定論」,而採取「地位已定論」主張「台灣主權獨立」了,相反的陳水扁從來沒有改變未定論立場,他還硬要在<417決議文>加上荒謬的未定論立場的「四個如果」──「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人民出賣台灣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本黨主張台灣獨立」來消已定論的風;「四不一沒有」更不只是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一模一樣的未定論,還比馬的「三不」少了一個不統,多了一個「不廢國統綱領」。假設馬英九不統的三不下延伸出的外交政策,都被<外交回顧>批為喪失主權立場,那麼「不廢國統綱領」的四不,怎麼還會是民進黨穩健台獨立場? 到了2005後他走上制憲,公投等的路上,希望透過公投、制憲、正名創造獨立主權,又完全都是回到老台獨的未定論立場,<外交回顧>怎麼可以硬說,民進黨採取已定論是陳水扁首創的,真是離譜得可以。(未定論已定論闡述見林濁水<中央黨部欠謝長廷一個答覆民進黨三決議文有沒矛盾?><外交回顧>中未定論已定論參考依據顯然在此可找到,但其原意<外交回顧>予以大幅扭曲)
再如2005走上激進路線,時間緊接在縣市長選舉大敗,造成扁眾叛親離局面之後,很明確的,為的是,模仿毛澤東動員紅衞兵以自保,結果陷入嚴重的外交危機,卻被<外交回顧>美化為求外交「積極突圍」,目標方法正確,只是執行時和美國溝通不良,這那裏有「積極突圍」的效果,參加會議的司馬文武痛批反而造成了「美台關係像自由落體直線墜落」的悲慘命運。
其次,再談<經濟回顧>。
這報告, 列出了包括經濟成長率、實質所得成長率、失業率丶投資統計、物價、房價、出口等等數據,比較出陳水扁執政的8年遠優於馬英九的4年半。
簡單地就數據比數據,扁優於馬大抵不成什麼問題。例如馬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是2.89%大大不如陳水扁的4.42%;失業率也以4.766%比陳水扁的4.263%槽等等。但是這就表示陳水扁時代的狀況就算好了嗎?為什麼不和李登輝的1990年代比較一下李登輝1988到1999年平均成長率是6.42%,失業率是2.1%,就數據論數據,陳水扁時代就一點也不漂亮了。<經濟回顧>並不提出李登輝時代的數據來做比較,但是說1990年代是泡沫經濟,而且說陳水扁時代用了兩兆才填補了1990年代泡沫經濟留下來的金融呆帳,意思說李登輝的好數據是摻水的,而且虛胖代價是扁政府承擔的。說90年代泡沫經濟說法並不能算錯,但是陳水扁時代比馬英九高的經濟成長率中難道就沒有泡沫摻水的成分?當然不是,<經濟回顧>中特別自傲地提出雙D產業說,我國雙D產業原本已和韓國分庭抗禮。這話就很摻水了,所謂「和韓國分庭抗禮」實質上是政府錯誤政策下的巨大泡沫,<經濟回顧>說2008年韓元大幅貶值而新台幣相對穩定的錯誤政策才使雙D產業被打垮。事實並不是這樣。
雙D是高度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1997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企業全面面臨破產,韓政府適時介入強力主導使雙D各自整併成兩家,此後在具備規模條件後技術迅速升級;相反的扁政府卻在兩兆雙星的口號之下協助雙D各自都成立了六、七家,結果,雖然投入了數以兆計的資金,卻資金分散,受到規模的限制,只能成替國際大廠代工或繳交巨額權利金,因此,雙D產業會垮,是當時政府錯誤的獎勵政策造成的。所謂2008匯率問題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經濟回顧>說扁政府提出綠色矽島國家發展藍圖,推動以知識創新作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基礎,擺脫產業過度依賴成本競爭和代工的困境。事實上台灣雖動員了數以兆計的錢進雙D,但政府獎勵的做法,正好造成背道而馳地獎勵代工而非以知識創新的結果。
實際的政策和<經濟回顧>主張時台灣產業應該「知識創新」以「競爭力」而不是和留在「代工的困境」和「開發中國家」做「低工資競爭」,背道而馳的還不只是雙D策略而已。台灣產業大量出走到低工資國家設廠,正是陳水扁一上台就推動的「積極開放政策」的核心內容。
<經濟回顧>痛批馬英九執政5年實質薪資下降3.21%。然而,依據工作貧窮研究室的依主計處做的報告,1995〜2000五年間實質薪資由39,506上升到43,565年平均上升5.09%,但扁上台後到07年43,629,完全零成長,08年更重挫到比2000更低的42,152!非常慘重,但<經濟回顧>卻以工時和物價同時調整為理由替扁開脫,甚至還說製造業實質薪資提高13.32%,但這樣說時,既未交代加班,以及生產力上升及失業率大幅上升等條件的關連。
無論如何,實質薪資下滑失業率上升,陳水扁時代產業迅速空洞化是根本因素。例如,資訊通信產業2001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25.9%,但2002馬上高速躍升,2008年竟已經已達到84.3%,真太驚人了。因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已經到了極限,等到馬英九上台後反而連年下降,2011年降到83.5%。
<經濟回顧>又拿數據,嚴厲指責馬執政時,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和韓、新相比差距擴大,問題是,他卻忽略了他的附表正顯示了台灣和韓國相比,出口金額擴張落差拉開幅度最大的是扁執政時期:
1993〜2000,台灣年平均25.6%,韓國29.8%,落差4.2%;
2000〜2008,台灣擴張21.0%,韓國30.6%,落差9.6%;
2008〜2012,台灣擴張29.5%,韓國32.5%,落差3.0%。
基本上<經濟回顧>是立論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好壞主要是受到政府政策和執行能力的支配上的,但如從這樣的立場出發,從實際的長期數據表現來看,坦白講,扁連和馬比爛都不一定贏;而且最奇怪的是,從政策的精神和上來看,扁馬都是把台灣經濟押寶在製造業出走中國依賴低工資做代工上,雙方政策方向完全一致,只有很小的微調差別而已;而其效果和副作用也沒什麼差別。
因此<經濟回顧>說了半天扁8年和馬5年政策方向有多麼大的差別,其實是作者「心裏頭理想的政策」和「扁實際的政策」有巨大的差別而不是馬扁有多大的差別。
參加討論會的 謝金河在評論時不滿「扁朝政務官細數過去政績,沉醉在輝煌年代」。他說,「8年過去了,只能緬懷往事」,但「民進黨政策論述能力很差」,又沒有像邱毅那樣的「攻擊手」。媒體對這段話大作文章,認為他痛批民進黨,其實他本意相反,他本意是明痛批,暗高捧:批論述能力,捧政策輝煌。他真是太客氣了,扁那談得上政策輝煌兩篇報告為了替陳水扁平反,行文論述極盡曲折之能事,但他們的解釋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嗎首先,是要飽受陳水扁2005以後激進路線所苦的美國官員或深不以為然的台灣所謂「中間人士」經過這樣的曲折解釋後改變對陳水扁印象,並因此也跟著相信起民進黨?恐怕是愈像報告這樣解釋愈會強化他們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效果適得其反。
其次,是要鞏固基本教義派對陳水扁的支持?但基本教義派如接受了兩個報告對陳水扁政策的定性後,他們豈不是會認為他們被陳水扁騙了?再說要讓民進黨甚至整個社會國家分辨出過去被規劃、執行的政策的好壞、成敗,進而可以藉以「策劃未來」? 但依據像這樣曲折,不實的「檢討」,作「策劃未來」依據怎麼可能是很妙的事?
假使美國人、台灣的中間穩健人士和台獨基本教義派以及將來做政策,選擇政策的人都不是這兩篇報告甚至整個「八年執政研討會」要溝通說服的對像,那麼這會為誰而開?這報告為誰而寫?真是奇怪透了。
民進黨說這會三、四個月前就進行籌備了,而扁是現在才回黨所以不是為扁而開。
其實,2012選舉後,阿扁們就既進行在政績上為扁平反的努力,認為扁執政「絕不是失落的八年,而是傳奇、光輝燦爛的八年,不該被馬政府扭曲、妖魔化。」又進行迎扁的努力。兩項努力也同時在今年四月前後有了初步的眉目,而如今研討會和扁回黨也同步實踐,最重要的是,幾份報告的內容,完全就是對陳水扁執政的頌詞。黨又說民進黨不要跟國民黨比爛,但兩篇報告完全採取了馬扁比爛的策略。
無論如何,研討會是為扁平反甚至歌頌扁的研討會,而其平反則是無效的。這樣的會還要勞師動眾地辦下去嗎?如果非要辦下去,將來要發表的報告還要像第一天幾份一様寫嗎? 無論如何,還是澈底改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