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舊工業區問題多 有賴都更解決

自由時報/ 2013.08.26 00:00
〔自由時報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北台灣工業區開發較早,目前已呈現使用飽和的狀態,且早年開發的舊廠房,因為環保問題,遭到環保團體一再抗議,政府一罰再罰,業者叫苦不已。北部工業區理事長聯誼會會長秦嘉鴻建議,可透過都市更新手段來為工業區注入新能量,以解決土地不足問題,而工廠環保標準不符現行規定者,則可透過政府以低利貸款及技術輔導雙軌並進,一次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

北部工業區 已趨飽和

秦嘉鴻表示,北部工業區的使用狀況雖已趨於飽和,但新的投資者找尋設廠地點時,還是傾向在北台灣找尋居多,但北台灣各工業區土地已明顯不足,以現有台灣的社會氛圍,要從農業區土地轉型為工業區土地,相當不容易。秦嘉鴻表示,解決的方法有二個,一是採取都更手段,將舊廠房依照現有都更條例的相關辦法來辦理都更,二是請國營事業如台糖公司釋出土地,做為工業區開發使用。

工業區都更 整合容易

秦嘉鴻表示,工業區內廠房辦理都更,比較容易整合及解決,不像住宅區內所有權人太多,很難整合,但最大問題在於都更期間的生產問題,工廠搬遷是很複雜及艱鉅,建議政府拿出魄力,讓公股占多數的工程公司,如中華工程公司不必再開發工業區,而建「中繼廠房」,先建廠房讓都更廠房可以搬遷至此生產,未來都更後的新廠可以直接交換,或是租用,甚至是回到都更後的新廠繼續使用。

都更後廠房更可以提升環保標準、多角化使用,除原有生產基地之外,還可增加產品展示空間及研發中心等,以因應經濟環境的變遷。

秦嘉鴻認為,這樣不但可以同步解決傳統工業區土地不足、使用效率偏低的問題,還可一併解決環保問題。

秦嘉鴻不諱言,傳統工業區中,如桃園觀音工業區,多年前就是為污染性工廠而設立的工業區,當時設立的工廠都是按當時的環保標準及法規設廠,但多年來,環保標準不斷提升,導致部分工廠更新速度跟不上要求,最近遭受到環保團體抗議的事件頻傳,而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再開單處罰,一次30萬、50萬元的罰單,讓業者難以負荷,有些企業主受不了,唯有選擇關掉工廠,或是把工廠遷出台灣,造成政府、企業及勞工三輸局面。

輔導取代處罰 創造三贏

秦嘉鴻建議,政府應以輔導代替處罰,就是對環保設施跟不上時代的工廠,給予技術輔導,以提升設備等級,而必須付出的成本,由政府低利貸款給工廠,在輔導的一到二年內,政府不開罰單,讓企業願意付出成本來改善設備。秦嘉鴻認為,如果真能以輔導取代處罰,可望達到政府、企業及勞工三贏的局面,轉變原有三輸的格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