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及印度學生入學難
根據《世界大學新聞》報導,馬來西亞政府7月初宣布的公立大學人數分配中,只有19%分配給華人,而印度人只分配到4%,甚至有些分數很高的學生也無法申請到他們想選的學程,此舉引發了華人與印度人的反對。
根據最新普查,馬來西亞人口中,23%為華人、7%為印度人,馬來人則占了總數的60%。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MIC)財務主管辛赫(Jaspal Singh)表示,這是「馬來西亞史上最不公平且偏頗的公立大學分配額。」MIC是目前執政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聯盟中的一黨。
他說,公立大學必須分配約3千個名額給印度學生,但實際上卻只有1,500名學生錄取。辛赫也提到,華人學生在公立大學的人數分配額從25%降到了近年的19%。
檳城州首席部長,同時也是反對黨的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DAP)秘書長林冠英認為,這樣的結果是「令人痛苦的不公」。DAP是華人與印度人支持的政黨。
「獨立56年後的現在,是時候讓所有政黨及高等教育部不要再執著於種族,而是探討有資格的學生為何不能依其長處進入公立大學。」林冠英表示。
他也提到,剝奪合格學生進入公立大學的權利是在浪費人才,同時也會將馬來西亞最好、最聰明的學生趕到國外。「這樣會讓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更輕易且興高采烈的奪走我們最好的學生。」他說。
滿分卻沒選擇權
據國民陣線之一的馬華公會(MCA)表示,今年公立大學4萬1,573個名額之中,只有近8千名華裔馬來西亞人。去年3萬8,549個名額中,有近9千名華人學生;2011年總名額4萬1,267名學生中,華人則占9,457,可看出今年比例為近三年來最低。
此外,許多華人與印度學生就算成績平均積點(GPA)拿下高分,也無法進入他們喜歡的科系。
「我們不能讓GPA得到滿分4分的學生被分到那些他們沒選擇的科系,因為他們非常有才華。如果這些滿分學生無法進入他們想選的科系,他們很可能就會接受其他國家提供的名額,像是新加坡。」馬華公會教育部長魏家祥說道。
印度學生方面,MIC主席巴拉尼威(G Palanivel)指出,2013到2014學年度總共有6千多位印度學生申請公立大學。而第一波申請中,有1,500位學生被錄取,其中有892位學生註冊;第二波申請則有350位學生錄取,註冊人數不詳。巴拉尼威呼籲,政府要確保印度學生能得到他們的1,500個名額。
巴拉尼威坦言,有一些滿分學生仍無法申請到他們喜歡的科系,有些甚至無法申請到公立大學。
家長行動教育組織(PAGE)主席拉辛(Noor Azimah Abdul Rahim)告訴當地媒體:「重要的是,菁英學生的教育要優先處理,因為認真讀書本該有有所回報,GPA得到4分的學生應得到他們想要的科系,畢竟他們獲得滿分。」
政治分析家認為,執政聯盟在5月選舉中得到多數席位後,聯盟中的馬來民族主義份子便在黨內施壓,要求減少華人和印度人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機會。
籲建立公平評量準則
選舉前,國民陣線聯盟為了獲得支持,試著主動爭取少數民族的選票,而教育是選民注重的關鍵;但對占多數的馬來人來說,給予華人和印度人教育特許並不受歡迎,尤其在鄉村地區。
辛赫將矛頭指向教育部,責怪身為MIC黨員的印度裔教育部副部長卡馬拉納丹(P Kamalanathan)違背了印度社群對他的信任,並建議卡馬拉納丹不要為教育部掩蓋真相。
「這樣的歧視必須停止。大多數印度人都很窮困,而許多父母為了教育孩子犧牲很多。」辛赫說。
若學生未被公立大學錄取,他們就得進入學費高昂且學術地位較低的私立大學,較富裕的學生通常會選擇出國讀書。
林冠英批評,剝奪合格學生的入學機會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政府從種族觀點看待教育,但教育應立基於「公平的機會、學生的長處及表現」。
他強調公立大學須建立一套明確且透明的評量準則:「年輕人的未來太重要了,容不得淪為政治籌碼、或被視為年度大賽一樣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