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部落新聞眼:在制高點上主動出擊

立報/本報訊 2013.08.21 00:00
■林福岳

今年外交部所推行的「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有許多個交流團隊在活動過程中以呈現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做為交流元素之一,出國前還都秀出一張張穿著原住民服飾或是跳原住民舞蹈的照片,偏偏這些照片中所呈現的內容,都有著嚴重的扭曲和錯誤,因而在8月9日世界原住民日的當天引發了原住民團體的抗議。

我們看看媒體上關於這件事情的呈現過程:當天原民台做了一則新聞,是最早的報導。8月10日首先有讀者投書給蘋果日報被刊登,初步在大眾媒體揭露了這件事。11日部分媒體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紛紛進行採訪和報導的作業,於是8月12日就同時有聯合報、自由時報和立報3個平面媒體;教育廣播電台台東分台和公共電視兩個電子媒體報導了這則新聞。

因為已經引發了較為普遍的關切,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決定在8月15日召開記者會,讓這件事躍上更多的主流媒體。

過去台灣原住民因為傳播權被剝奪,沒有自己的發聲管道,又是被動地被媒體「再現」,因此強烈的要求要有自己的媒體、為自己發聲、實踐自我的傳播權。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和傳播環境的改變,在傳播領域中,原住民不再是、也不應該是被封鎖和壓迫的弱勢,也應該更為積極地向整個社會表達自我的觀點和主張,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社會建構的面向上。

這件事情從媒體傳播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個原住民建構議題論述的練兵機會。當社會上發生影響原住民文化的錯誤事件發生時,原住民社群應該立刻表達意見,反映給媒體,形成議題。

這個運作過程最重要的就是timing的掌握,要在第一時間將意見建構成幾個重要的論述,一方面透過自身可以掌握的媒體先予以揭露,像是原民台、立報等機構;另一方面強勢透過主流媒體的管道,找認識的記者、鋪天蓋地的讀者投書,讓媒體感受到這個議題的重要性,然後願意主動予以報導,並且接受原住民所設定的論述取向。

以這次族服和樂舞誤用的事件,無論是道德或是文化上,原住民族都佔了絕對的優勢,這時就應該在言論的制高點上,向主流社會傳播自我的觀點。以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15日的報導,就引發了積極的迴響和轉貼,裡面的討論更是豐富而精采,最重要的是支持原住民的佔了絕大多數,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輿論操作過程。試想想,如果這次的議題效應可以擴散到四大報紙和主要電子新聞媒體,勢必會引起更大的迴響和共鳴,讓大眾有機會了解多元文化社會的意涵及應該有的態度,豈不善哉?

原住民社群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支言論的「快速反應部隊」,集結一批包含各個領域,有專精知識和論述能力,速度又快的寫手,在原住民相關事件發生的時候,能夠立即透過媒體策略運作的方式,傳布到各個媒體,形成言論氛圍。這是原住民發聲的重要機制和策略,同時也是公共領域言論爭霸的正當做法,值得參考參考。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