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總鋪師》 新一代台式文化的大雜燴

yam蕃薯藤新聞/周宜樺 2013.08.21 00:00
繼《大尾鱸鰻》叫好又叫座後,台灣觀眾的口味愈趨鮮明簡單;有點像現在年輕人愛的「小確幸」文化一樣,討論小幸福,或是能讓人持續兩小時捧腹大笑的「庶民電影」正合大眾胃口。但台灣這類「庶民電影」倚賴本土口味的商業性格太強烈,難以平衡電影的藝術價值。不論東西方,大部分電影要成功引起回響,是在於反映社會文化等這類深度議題的價值。但這類主題在詮釋上難度高、容易被嫌沉重、不夠「親民」,所以搞笑、幽默等手法漸成一種包裝趨勢。 陳玉勳導演的《總鋪師》本土氣息並不如《大尾鱸鰻》來得濃厚,卻讓觀眾有機會看到更多本土口味以外的東西。《總鋪師》的主題講傳統的重要,很明顯地,傳遞這個主旨的元素就是「美食」,也就是《總鋪師》裡一個重要的線索(cue),帶我們循線解開導演隱含在菜餚背後的密碼。當小婉師(夏于喬 飾)為了還債而力拚「台灣辦桌大賽」第一名時,很努力地想複製爸爸的拿手菜還有尋回家傳食譜,不知不覺中,小婉師也在尋找這世代所遺失的古早心。 「菊花筍絲干貝」是讓小婉師屢戰屢敗的一道爸爸拿手菜,但她幾經嘗試都不放棄;或許這道「菊花筍絲干貝」就是導演想讓觀眾自己拿起筷子,掀開金黃蛋皮底下秘密的一道開胃菜。導演讓台灣社會各個族群在《總鋪師》裡亮相,但這「族群」已經不限於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的區分;台客樣的小混混、宅宅召喚獸、隱身地下的流浪漢們、貢獻千年醬油的外省老王、東南亞來的露絲米、重機飆車隊、載著雞籠北上的原住民朋友、政商大老…,導演將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物一一帶出,五彩繽紛的素材,的確豐富了觀眾的味蕾,拉近與觀眾平日生活體驗的距離,也能看出導演的野心頗有呼應憨人師的觀點── 一個「從月球看地球」的高度與氣度。 小婉師終於完成「菊花筍絲干貝」,在尋找古早心的過程中,也親身感觸台灣獨有的濃郁「人情味」,導演或許想藉此取代國片一直以來所依循的「本土味」,將現代台灣文化具象化,實現在不同族群角色身上,同時也反向藉由多元族群體現台灣特色。然而,陳玉勳導演的敘事風格很活潑,例如戴著紙箱進入異想世界的神奇魔力、北中南三位總舖師的江湖傳說、如同都市傳奇的火車站地底世界…,像是想為這齣戲量身打造一種魔幻氛圍;不過又加上搞笑的包裝,什麼都想加一點,達不到融合,整部電影走到結局倒有點讓觀眾吃太撐的錯覺。 收尾的「大雜燴」是一記響鐘。將不同口味的菜餚煮成另一鍋美味,漂亮地呼應台灣現代社會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面向。過去國片本土味過重,在藝術價值上成為一道隔閡,隔絕我們踏進國際的入口。但《總鋪師》不拘泥於語言這項媒介,反倒利用台灣最知名的美食,傳遞我們的本土文化價值。小婉師所端上的壓軸「大雜燴」就是她在追尋古早心後的一種體認:既使是一道菜尾湯,卻代表著台灣古早最樸實的傳統,不需特殊的調味、刻意的做工,就像台灣人心是如此的單純善良;古早心並非是僅限於古早時代的產物,而成為一個意象;當人們不計利益,付出關懷和溫暖時,那就是小婉師所發現的古早心。 雖然導演的搞笑包裝仍脫離不了台式口味的侷限,尚未有走進國際的普世性,但《總鋪師》已是更上一層樓的「庶民電影」創作;深刻的文化意涵或許不夠沉重,無法在觀眾心中留下有多深沉的份量,少了點能夠沉思的嚴肅話題,但卻多了點要「用心」的感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