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解決食品安全議題不能靠自覺

立報/本報訊 2013.08.20 00:00
食品安全的議題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台灣本地注重的議題,受到關注的程度堪稱是各類社會議題之最,而且幾乎毫無例外的,本地對於解決食品安全的理解,就是從個人自覺著手,其次則是重視食品製造過程使用原物料的檢測。

近日知名毒物科醫師過世所引發的迴響,就是典型的例子。只要發生食品不安全的事件後,相對應的就是學者專家提供鑑別原料是否「純正」的知識,然後會順帶提醒消費者不應過於重視食品的外觀、口感,而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的原料。這些說法複製了大部分人已經熟悉的「健康要從個人做起」的觀點,認為消費者要保護自己不受黑心食品的傷害,就要強化自己辨認食品安全的知識,只要有了自覺,就能具備在食品工業叢林生存的能力。

主流論述強調個人的自覺,日前食品業知名廠商高階主管的「消費者只想要撿便宜,食品安全難進步」的發言雖被視為是廠商的自我辯解,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自覺」的觀點。只不過,消費者能夠自我作主的程度並不高。「自覺」的論點刻意不提當代的食品工業是資本主義的一環,而資本主義體系下的消費者,個人選擇範圍很有限。因為,人在食品的消費能力僅是薪資的一部分,而薪資不高就等同於選擇範圍受限。以台灣而言,每個人在食物的支出金額在整體薪資所佔的比例,歷年來是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這反應了在低薪資、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受雇者在為了恢復工作所造成身體、心理疲累,所必須要花費的開支越來越多,包括娛樂、交通、住房等消費都排擠了在飲食上的花費,這也是台灣夜市美食、小吃盛行的結構性背景。

只要薪資結構沒有改變,嘗試透過「個人自覺」來避免個人受到黑心食品傷害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切實際。資本主義強調個人的選擇權,似乎自由意志是完全不受限制,然而實際的狀況卻是「自主權」要受到各種物質條件的限制。

至於目前最常發生的食品原料的上游頻頻出狀況,而造成下游、終端產品不安全的狀況,也是來自於食品工業的結構性問題。食品業對於使用問題原料的狀況故作無辜,似乎自己都是受到上游業者的欺瞞而誤用,其實是在掩飾業界將本求利、以利潤為本的產業實況。因為食品工業的歷史雖短,但是對於原料的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第一線接觸原料的員工雖然未必透徹理解各種原料對於健康的影響,但是基於採購的專業以及豐富經驗,業界對於各種價位原料在口感、品質的差異,實際上是心知肚明、瞭若指掌。因此,期望藉著控管上游原料、加強食品抽檢的方式,來解決食品安全的議題,實際上的成效很有限,只是在迴避食品工業在資本主義體系內的結構性的問題。

雖然,在討論到食品安全的議題時,類似於「不要吃食品而要吃食物」的格言常會穿插在各種的討論中,隱含了對抗食品工業的概念;但是,各方在談論食品安全風暴下的個人應變之策時,幾乎都不會談到自炊自食的選項。儘管這個作法是最能對食品工業造成制衡力量的方案,但是,以台灣普遍的高工時、高強度的工作型態,只有具備一定收入的中產家庭,才有物質條件能採取這種做法。

只要不去面對食品工業在資本主義當中的位置、功能,期望強化個人對於健康、食品安全的自覺來解決食品安全的,就只會是片面、暫時的解決方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