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公民意識 豈能容兩套標準

中時電子報/陳慶居/特稿 2013.08.20 00:00
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及周邊特定區都市計畫相關工程,整體進度已突破97%大關,反強制拆遷大埔案的抗爭行動卻依舊波濤洶湧,由於是國民黨執政,因此從地方到中央公署幾無一倖免;反觀台南市鐵路東移爭議,同樣引發強拆房舍爭議而向市長賴清德抗議,更有居民痛批民進黨中央,放任綠色縣市製造「南方大埔」案。

然而,面對協助拆遷戶捍衛家園事件,從農民、學生乃至於社運團體,對於苗栗大埔案的關注與使出的力道,都遠遠超過「南方大埔」案,公民意識在天平兩端游移,孰輕孰重?耐人尋味。

事實上,大埔案在執行強制拆遷後,農村陣線、聲援學生團體外,在最近幾波抗議陳情行動中,反風車、反崎頂及灣寶開發等自救會,甚至嫻熟法規的律師團體都陸續加入,戰火更從國內延燒到馬英九總統出訪的中南美洲友邦。一波波激烈抗爭行動,占據偌大新聞版面與時段。但「南方大埔」案面臨被拆遷住戶的權益,彷彿頓時停留失憶狀態,偶見如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怒嗆民進黨外,鮮少團體撻伐南市主政者或政策爭議。

建築學者漢寶德曾表示,「民主社會最難解決的是公權力與私權力間的界線」。拆遷戶擁憲法保障居住權,處境讓人同情,但法院判官方勝訴要弱勢拆遷,癥結就在於公共利益。接連的抗爭讓警察勤務加重甚至受傷。

中華警政學會理事葉毓蘭曾說,在台灣,警察常成人肉盾牌,抗爭中常受傷,儼然成職災,呼籲社運團體追真相、挺弱勢時,也要顧及來自各方子弟的警察人權。

所謂公民意識,必須具備獨立思維與理性人格;自由判斷與選擇意識,並勇敢承擔決策的後果;其三即公民責任意識,更要在單一途徑的法律領域與多重途徑的道德領域,區分出責任與義務。綜合觀之,公民意識檢視事件,豈容游移中心點用兩套標準?更不能淪為政治權威的附屬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