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中華男籃的佳績

立報/本報訊 2013.08.15 00:00
亞錦賽,中華男籃打進四強,締造14年來最佳成績,甚至贏過大陸,為國人打了劑強心針。

教育部與籃協都對外宣示,原先承諾的5年10億「振興籃球」計畫將從明年度起上路。

檢視此次「佳績」,中華隊的進步,一則和幾位主力球員旅外有關,因為在大陸職籃闖蕩,不但擁有相對較成熟的經驗,同時也有不同於過去中華隊球員的心理素質。

第二,美籍歸化球員戴維斯的加入,功不可沒。雖然這是亞洲籃壇的趨勢,台灣只是後進跟隨者,但仍對中華隊帶來相當可觀的助益。

然而,僅僅上述兩點,仍然讓人難以判定所謂「佳績」。原因之一是,中國大陸隊今年士氣崩盤、內訌不斷,實難遽以論斷台灣實力能夠並駕齊驅。

國際賽事和職業賽事不同。前者一場定勝負,弱者也有翻身機會;但後者是漫長的球季,場次一多,強弱自然分明。換句話說,台灣之勝,還有待考驗,不必高興過頭。

倒是南韓更值得檢討。這是老對手,主力成員相對熟悉,情蒐更容易,但仍以懸殊比數慘敗,無改韓勝台敗的「定律」,除了說明對手棋高一著、穩定性更好外,似乎也間接說明了缺少運氣加持的中華隊,實力提升不如想像中的大,反而是媒體看著比數看漲說漲、看跌說跌的渲染成分居多。

台灣籃球發展的瓶頸,與其說是缺乏政府經費的挹注,倒不如說是留不住人。一葉知秋的是,從林志傑等好手被對岸挖角後,台灣無論是半職業化或進一步職業化,都難以改變好手西進的趨勢。因為對岸的市場大、薪資高,5年10億就算能培養更多的基層選手,但最後的頂尖者還是很難抵抗招手投靠的誘惑。

這是職業運動在商言商的內在邏輯,而職業運動又因市場大小,進一步分殊成高低不同的等級層次。這意味了,台灣籃壇之於大陸,就像美國3A小聯盟之於大聯盟,一旦格局形成,很難扭轉。

中華男籃要再奪得佳績,並非不可能。但依靠旅外與歸化的組隊方程式,只會比重愈增,不會愈減。看不懂這個趨勢,關起門來投錢,或許可以彌補過去政府對籃球運動的長期忽視,但若因為亞錦賽而認為時機站在台灣這邊,則就可能誤判情勢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