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文行動學習 刺激我不斷蛻變(上)

立報/本報訊 2013.08.14 00:00
■閉恩濡

剛開始,我不懂自己為何要來人文。小學6年級,我們全家5人一起從新店搬家到頭城。雖然媽媽跟我解釋過一百次人文的理念,我聽了也覺得很新奇,不免還是有點怪罪她堅持我離開舊校的朋友來到這裡。事實上,在問到第1百次「我為什麼要轉學」的時候,媽媽徹底氣瘋了。因為非常重視人際互動,以至於我無法理解,為何要因為這所學校放棄和朋友在一起。

剛來人文時,我的年紀是小學6年級。正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剛從人文的國中部畢業,暑假過後就要進入行動高中。但從國二開始,我就進入高中部和年齡較大的學長姐一同上課。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國二、國三這2年在行動高中的學習和轉變。

改變,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較於國中部,行動高中的課程設計是非常有彈性的。雖然都是早上8點上學,晚上8點放學,但是課表每2個月就會有所更動(因為我們一個學期的時間大概是2個月左右),之所以會一直出現變動是因為學校採有機體課程模式。

剛開始我很難接受,因為當每一次改變時,我都需要花一段時間適應。而且在舊有的學習模式中,改變似乎會影響學習的成果。所以學校的改變常讓我出現負面的情緒。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我原先設想的不太一樣,在不理解的情況下會產生衝突。

可是慢慢地,當我習慣以後,改變就不全然是件那麼可怕的事。除了適應改變的時間逐漸減少之外,往另外一個角度想,這個社會和世界也常常在改變。或許,這樣的做法,是老師幫助我們與社會接軌的方式。當然,我想他們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成為隨波逐流的消極份子,而是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的環境變動與危機時,都能處之淡然,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我們需要透過改變,來捨棄從前舊有的壞習慣。「改變」是為了不讓自己總是唱著陳腔濫調,隨著同一模式的經驗增加而成為老油條。有了這些體悟,我常告訴自己:「改變,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學習是疲勞又快樂的事

雖然常常在某些大眾媒體上看到「做你自己」等鼓舞人心的想法。但是,從前在主流教育的學習模式中,我很難理解該如何「做我自己」。來到這裡以後,才慢慢開始學習。

雖然我無法說出到底「做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但是我可以和你分享:在做自己的當下,你會感覺到你是自由的。即使只是在一個狹小的房間,但是心靈卻興奮得像是在廣大的麥田中奔跑跳躍,刺激得像在湛藍的大海中衝浪,沒有人能阻擋你和你的快樂。當你完成了某件任務時,對你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不僅會感到自信、有成就感,還會感到疲累,因為你花了很多的體力和心力在其中。在人文,學習總是讓我有這樣的感受。

我的特質之一是非常注重人際關係。有時候,我必須透過團體裡的角色定位來建立自我價值。曾經,為了在團體中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焦點,我喪失了「做自己」的自由。即使在一個廣大的空間裡,我卻覺得心胸窄得快不能呼吸了。諷刺的是,出賣了自己,出賣了關心我的人,我還是無法如願以償達到最初目的。剛離開人文國中部的上課環境時,我覺得自己是孤身一人的,雖然有愛我的上帝陪伴我,但是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

雖然我害怕孤獨,但是行高的老師們卻要我們學習面對孤獨,不要試圖用人際來填補它,而是要學習與自己對話。這2年來,我常常做這樣的練習。尤其這2個月,非常重視友誼的我,幾乎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小教室裡做自主學習,目的不是要當獨行俠,而是學習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話。漸漸的,我也享受這樣一個人的時光,除了完成事情的效率更快以外,發現我不再需要用人群來定位自己,也不需要總是受人注意受人矚目。因為,無論旁人是否關注,我自己就是個獨特、無可取代的存在。

(下週續,作者為人文行動高中G10學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