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讀者來稿:把我們以為打「╳」的變成「○」吧

立報/本報訊 2013.08.11 00:00
■林芳誠

這陣子社群網站最常出現的訊息,就是外交部舉辦的「2013國際青年大使」活動。其中獲選的學校團隊,為了能夠在與國際交流過程凸顯台灣文化特色,拍攝穿著「具有原住民符號」服裝的照片在粉絲頁上進行紀錄與宣傳。想當然爾,能夠代表台灣宣揚我國文化的活動,必定經過層層評選得來的結果。

從各團隊的介紹影像裡,幾乎可以看到同學們用心設計、排練的活動內容,可見這些學生必為校內傑出人才。但對照計畫開宗明義指出:「推動我與邦交國及友好國家間之青年交流,增進各國青年對我國情及文化之認識」,這群學生因為將「具有原住民符號」傳統服飾任意搭配,且誤解原住民傳統舞蹈敞開雙臂的牽手方式,變成胸前交叉的錯誤動作,或者使用滑稽古怪造型呈現台灣原住民形象,立即面臨許多反彈聲浪,多半責難團隊事前沒有認真做功課,認為不尊重原住民文化。有些團隊選擇不回應、有的直接將照片、影片撤下,然而錯誤卻已造成。

可能有人覺得此為「傳統文化再現的另一種方式」,無需大驚小怪,況且批評意見來自小眾社群,將國家外交興亡置於首要目標,才是重要。但我們思考自己是否不會(也不願)在家裡沒事的狀況下,隨意穿著披麻帶孝服飾出席任何公開場合?又或者隨性戴上鳳冠霞披表演舞龍舞獅?絕對不會!因為我們多少理解此舉與主流社會的傳統法則不符合。

那麼為何團隊在企圖使用自己陌生的文化符號前,卻不對於這些物質、非物質文化加以了解?獲選團隊其中不乏具有人類學、民族學等學術成果豐碩的相關系所學校,雙方卻未能統整進行前置教育,當自己對於這些文化都不認識時,又何以「增進各國青年對我國情及文化之認識」?

世界任何族群都有各自服飾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背景,代表不同社會階層(或階段)、性別、職業、能力等象徵,服飾的錯置嚴重性可大可小。既然代表團是出國宣揚我國文化,錯誤訊息即可造成友邦的正確解讀。你可能會說:「那會怎樣嗎?」不會怎樣,也不會少一塊肉,但卻殘忍剝削了與你同住在這個國家、不同文化族群的尊嚴,程度如同將對方割一塊肉下來。

「有那麼嚴重嗎?」這些學生未來可能會是國家政策制定者,在對於異文化的偏見與刻板觀念下,可能以自己對於該區域、族群的既定印象便對重要政策做出決定。現今可見政府常會以為國人都想要興建核能電廠、以為居民都想要都市更新、以為原住民族都可以用酒和豬肉來操控選票。這些「以為」,不嚴重嗎?

然而也不能將責任全盤怪罪於學生身上,問題主要是政府以何種角度看待「文化」,是否將其視為一種商業行為或者表演藝術?無論目的為何,都應避免觸碰文化禁忌,同時透過表演者對於文化較為深層的理解,盡量維持文化訊息傳遞的正確性。

對於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容易成為我們看待對方的方式。尊重與認識異文化是同時並行的方式,在資訊傳播發達的當代社會,能夠了解多元族群的管道也不少,況且每個個人都是一個傳播個體,訊息的錯誤傳遞將造成族群之間更大的誤解。

把我們以為打「╳」的變成「○」吧!在試圖使用別人的傳統前,基本的尊重與學習,勢必使自己獲得更多自信,至少不會因為「錯置的文化展演」而被罵到臭頭。

(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