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像擺脫那些瘋狗、跨越那堆草叢、征服這條陡坡一樣,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到自己想要的地方。
而人生就是從一段又一段的開始開始,直到完全結束的時候結束。
「人生就是從一次次的開始而開始」七年級四班的張建維,是熱血的單車騎士、是國中地理老師、更晉身為作者!一本「單車離島」的遊記,集專業大成,清晰的地圖解說、補給人文緣由、加上張建維獨家的名句引用、旅途哼調,讓這一本書,不單單只是旅遊紀實,更是一本悠遊離島的工具書。
喜歡在旅行當中下註腳,張建維說,自己有時候是故意耍浪漫,但是他喜歡的那種浪漫是跟島之間的關係,「我們在西莒被五隻狗追,那真的很危險!如果被咬下來,連醫生有沒有看診都是一個問題。真正經歷之後,心裡想說,那就是這個島跟我互動的方式。以後想到西莒就會想到,那座島來挑戰我、給我一個很棒的冒險」,所以他在書中給東莒、西莒下的主題是「勇敢的冒險」。那兩座島就是讓張建維很勇敢挑戰它,然後有一些收穫。
一個地方怎麼有辦法吸引旅客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張建維想要強調的是,不要盲目地追景點,而是要跟那個地方建立關係,有了旅行的意義才會想要再去。「環島跟環離島最大差別,那座島就小小的一天就騎完,所以你發生的故事你就可以說這座島發生甚麼是、就不會再分,主題很明確、位置也很明顯,「我就是在這座島上」這是很吸引人,跟環台灣很不一樣。」
環島的初衷在於友善的對待
騎摩托車騎到很累是因為容易睡著,騎腳踏車很累就是要跟這座島嶼奮戰!因為正在挑戰這座島嶼,它就是目標,那是一種尊敬的精神,就會覺得它很厲害很偉大,所以就不會亂丟垃圾,就不會亂折樹枝,或是破壞這塊地,所以這是保護環境很好的方式。
張建維不改熱血教師的教育魂,指出環島背後的意義更正面!現在很多人都去環島,都把它解讀成是一件很熱血的事,但是大家忘了一個初衷就是「環島」是對這座島嶼最友善的方式,它不會製造噪音、部會排放汙染、也不會造成危險,也不會不小心壓死甚麼路邊的生物,蘭嶼綠島的路邊隨處都是死掉的寄居蟹和螃蟹,張建維說,如果是騎腳踏車就不會。如果有些人看了這本書之後,決定去蘭嶼、或去澎湖遊玩的交通工具改成腳踏車,那這就是他為這座島作的一件好事。當然,這樣的旅遊方式,也會讓遊客花很多時間去更認識它,破壞降到最低。
對島嶼的挑戰
單車環馬祖跟環島哪個比較難?當然是馬祖比較難阿!馬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連主要道路都很陡、住家外面就是斜坡。張建維很慶幸將馬祖放在最後的地方,他由衷建議馬祖很適合做為一個挑戰的結束。「如果你想要騎腳踏車還離島的話,就把芹壁村的大斜坡當作ending就對啦!」那個風、那個夕陽就好像跟剛挑戰完馬祖不思議的大斜坡後向你道賀「辛苦了!你成功了」。(圖說:南竿/福澳坡,光是要去民宿的路就陡成這樣了,可以想像接下來面對的是怎樣的挑戰了!《單車離島/漫行 15 座島嶼,用最美的速度》,時報出版)
台灣的單車熱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集體現象。出島單車旅遊甚至以此修煉苦行者,仍屬少數。除了冒險的精神外,更多了份浪人的漂泊,還有對這個世界無止境的探索!
神秘小海灣 不神秘
張建維特別挑出一張「東莒神秘小海灣」的照片,他說它很特別、很奇怪,遠遠的看就知道它在那裏,一個斜坡下去在一個大斜坡上去。而到底在哪邊、那個路也沒有目標,那就是一片草、一堆垃圾!「想要冒險的人就會看到」張建維找到近距離的小海灣,在它的照片裡不神秘了,近在眼前!
腳踏車很慢又很有挑戰性,所以就被迫發生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時間停留在那個地方,所以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我刻意不要強調我在島上看到哪些風景,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島上發生哪些故事,而不只是去那座島上看風景。」
有聲音的照片
「我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就會聽到海浪的聲音,就會想到這個位置、還有那個味道」沿著海邊的環島公路,張建維留下了在綠島最深的記憶,那不是景點、也少有來往觀光的車陣人潮在一段微斜的臨海公路旁,傳來令他心曠神怡的聲響,浪聲、味道、和溫度,都好像被他收錄在相機中,他這麼解釋「你想要甚麼,就會把那裏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這才讓張建維理解,比起義務性按下快門的景點照,他想要的是「從喧鬧的港區抽身離開、找到一個美好的角落,並且記得那是島域最真實的風貌。」
島嶼本身就是到訪的理由
「蘭嶼超棒的!我去蘭嶼兩次都是騎腳踏車。在那邊的居民都很友善,去那邊的人都會被感染那個氣氛,很放得開,到了那裏就呈現那座島的感覺,蘭嶼的那個氣,跟那座島的連結性很強!」張建維意猶未盡地分享,在蘭嶼打工度假的人對於每一件事的嚮往態度、遇到原住民的樂天、隨興、樂於助人的感覺,讓他印象深刻。但也終歸於身為單車騎士的慢速體驗,如果騎著摩托車一瞥而過,那樣感覺就像個觀光客,就不一樣了。
望安西尾洞。遊覽車都不可能會過去、摩托車也很少,因為路很小條,連google map都已經找不到!張建維形容在這樣不知名的地方過夜「已經算是天涯海角了」,那邊很安靜、唯一的景點就是一座廢棄的燈塔,旁邊就是海、路邊都看不到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騎去那哩,就是一直騎一直騎」張建維說在騎到西尾洞的路上做了一趟心靈沉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那個地方就是這座島嶼最原始的樣子,那裏還真得甚麼都沒有。
多夢的冒險家
4000張照片,500多公里,25個日子,15座島嶼,1本書。
看似溫吞的地理教師,張建維講話快速、很隨興、很喜歡講感性的話,他的性格可說是「突進型」。在人家慢吞吞繼續慢行的狀態之下,他已是三步併成兩步的前進。決斷快到令人稱讚,決定之後也很敏捷,是一邊行動一邊想的性格,不是想了後才行動。 如果決定了目標,自然就開始動身行動了。
小琉球讓張建維學會看待夢想這件事,起終點在同一處的圓型遐想,他形容「我還沒開始的時候我就知道終點長甚麼樣子,這樣反而享受過程就更重要了!環完離島這件事情不會是一個目標,也不會是一個終極的結果,真正要的就是在旅程中發生的事情,所以我不會趕路、不會飆車去趕快結束,捨得花時間去探究、去探索一些景色,因為我知道是一定會結束、是一定可以完成的,而「完成」在旅程中創造一些故事和關係,那些故事才是在旅程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夢想不會只有一個
「我的個性就是大而化之、比較無所謂、很想要去挑戰,但是結果都不會打擊到我,一直覺得想要去做一個新的挑戰,「甚麼都很想去做!」本來我是很不喜歡講甚麼夢想的人,想做或還沒做到的事情就是夢想,夢想總不會只有一個!」常聽人家說,一輩子總要做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可是張建維覺得不是這樣,為什麼只有一件,就是要做很多件,所以他每做完一件事情就緊接著做下一件,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回憶在以前的成就上。
就像1980年陳明韶口中唱的浮雲遊子般,「肩負了一只白背包,踏著快捷的腳步,不知道什麼是天涯,不知道什麼叫離愁。」但張建維沒有鄉愁入夢中,闊步向前,他有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開始,抽離日常生活的角色互換,隨著專業激盪靈感,投入旅行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