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社論:反服貿協議的若干聯想

立報/本報訊 2013.08.01 00:00
兩岸服貿協議將戰場移師立院,不只場內公聽會正反交鋒,連場外也有學生發生抗議衝突。

民主社會,意見各表,實屬常情。但反服貿,並非只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戰爭,甚至是「內戰」。

很多人批評,服貿缺乏民主透明性,程序可議。此話不假。問題是,台灣遠從加入WTO、近至台紐經濟合作協定,類似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哪次有過民主透明的徵詢程序?WTO、台紐協定,恰好分別在藍綠執政期間完成,而這不正恰好說明了台灣政治存在如此共犯結構,但所謂公民運動「一味姑息」?

唯一可解釋的因素是,台灣社會渴望「自由貿易」(或云加入「國際社會」),唯獨中國例外,因為這會讓人有「終極統一」的不愉快聯想。

問題在於,防禦過度,勢必「逢中必反」。不妨回頭想想,當初簽ECFA、以及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民進黨每役必與,但無限上綱之後,只證明綠營是「狼來了」,不但沒有當初放送的超級毀滅效應,事後連綠營也從放聲反對變成沈默接納。

反服貿會不會是再次「狼來了」?當然無人膽敢保證。但面對服貿,台灣社會就算反對,都必須先勇於挑戰長期存在的論述分裂症。

特別是,兩岸關係的消長,從早期壓倒性的錢、人都優於對岸的強勢論述,一路退到今日,台灣轉進到「軟實力」層次,構築馬其諾防線。其中,服務業更是被頌揚登天,直誇台灣的服務品質好、人的素質高;比大、比強,台灣力有未逮,但作精、作好,對岸遠遠不及。

若真如此,服貿簡直可說是台灣精銳盡出的平台,就算對岸挾資金規模交鋒,也難有勝算,何以反服貿陣營連台灣最無可取代的精銳,都信心闕如?

更遑論,台灣向以民主、自由、多元吹擂,甚至說這些價值「錢買不動」,若如此,又何患出版事業變成不堪一擊的「北洋艦隊」?我們看到了,如果特定利益受到威脅,台灣人對「民主」的信心比誰都脆弱,這就是今天「國安」在此刻被無限上綱的表現。

不諱言,出版事業早已萎縮,甚至要靠政府政策吃飯。面對這種產業大餅自然萎縮的困境,要尚未來台、威脅不明的中國業者負起責任,是否太過「高瞻遠矚」?

服貿通過與否,或許關鍵;但是否我們也該想想,究竟我們每天說的與現在作的,究竟有無一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