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族認同夾縫中的原住民

立報/本報訊 2013.08.01 00:00
■李建霖

歌手葉瑋庭在中國大陸歌唱節目中一句「我來自中國台北屏東區」,近日震撼了台灣民眾,引起一片撻伐聲浪,憤怒的情緒甚至將言詞指向她的族群身分──原住民族,惹來不少爭議。我一向反對「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的說法,因為這顯然不是事實,政治觸手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中國國家力量介入媒體在此更是明白之事。然而儘管輿論一面倒的認為葉的發言是「賣台求榮」,看似簡單到足以當下做出價值判斷,但平心而論,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兩岸問題的發生也非一朝一夕。

日前我與友人曾爭論:「如果你愛台灣,是否該在天安門前大喊『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相信不少人認為即使失去生命也該如此,反之我說這與陸客來台卻在眾人面前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一樣,是在挑戰人們認同的底線。

地域和國族認同看似自由,實際上卻缺乏任意選擇的空間,張德培因聲稱自己是不是中國人遭批,張惠妹在國慶典禮上高唱國歌而遭中國封殺。煽動民族情緒一直是中國政府的操作手法,為移轉充斥國內的矛盾,除刻意塑造境內民族和平共榮的形象,對各地獨立意識的打壓也是不遺餘力,諸如蒙古、東突、圖博,貶低台灣國際地位亦亮不遮掩,對政府來說,不允許絲毫分離意識存在,對人民而言,獨立宛如背叛流著炎黃血脈的中華民族。

相對的,台灣人民卻因其不同的歷史記憶而衍生獨立意識,外來政權輪番殖民、國民政府的極權統治,台灣人在苦難中孕育出本土意識: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國家),同時國共對抗與長期中共政權對台不友善促使人民積怨,正是這種情緒限縮了認同的彈性,使它成為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你必須得是中華或台灣人,否則就是叛徒(雖說中華/台灣之情結就已經很複雜)。也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才會出現「你咁有愛台灣?嗚哦!」的口號,答案亦只允許是肯定句!

葉的爭議點其實也在於「中國」vs.「中華/台灣」之爭,過去奧會以「中華台北」為名就已遭抨擊是喪權辱國,「中國台北屏東區」引發不滿情緒也是可想而知,但最弔詭也最有趣之處就在於她的族群身分──原住民族。

不少人表示原民是最不該口出此言的人群,但原民的認同選擇又意謂著什麼?我認為這樣的情緒出現是肇因「原住民」符號遭到本土意識的收編,迥異的血緣和文化彷彿賦予了中/台區隔的合法性,所以此時原民的宣稱是否象徵著「區隔」底線的崩毀?對岸是否也打著如此算盤?這還需要更多證據。可以確定的是,原民此時被視為和所有人一樣,必須愛國並且加入這場意識形態之戰,但我疑惑:這個國家何時囊括了原住民?

原民從荷蘭時期便一直接受外來殖民,從原民的立場看來,不論K黨或M黨執政,不論國號是中國、中華或台灣,同樣都是位處被殖民處境,仍然持續的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視為他者,音樂、舞蹈被簡化為國家展示文化多元、資產豐富的符號,遭遇國家暴力時還得面對元首一句:「我把你們當人。」除了政治情勢需要的瞬間外,原民至今尚未獲得實質平等,更甭提政客掌權後即不斷失憶的正義補償,沒有獲得公平待遇卻得被推向國族認同戰場,在天秤一端接受愛國者的檢視審判。

在原漢二元對立的邏輯下,原民是否該認同漢人國家就已經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引用一位長輩的話:「你們龍的傳人的爭端幹嘛要殃及我們百步蛇的子孫?」問題在於愛國者已逕自省略了原民的殖民背景,直接為原民決定其國族認同,這種做法難道不是與對岸相差無幾?

這次風波後我再次問了自己:「是否該在天安門高喊我不是中國人?」嗯,這可能讓我再也回不到家鄉。愛國者瘋狂了,伴隨著族群歧視和人身攻擊的語言發出怒吼,拿愛國當成箭令苛責這一心在音樂上力求突破的人,而葉所處的尷尬場域及氛圍卻鮮少人關懷(沒人知道會發生啥事),即便已坦言是無奈配合節目要求,仍遭局外人不負責的批判並指導該如何做才符合國人認同要求。原民認同夾在強大的國族認同中,又該擺放在什麼位置?這事件凸顯的是國族認同的尷尬處境,也提醒了我們:在對立情緒的運作下,認同根本沒有選擇空間,而中國、中華、台灣,此時都成為加害者。

(馬卡道族,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學系博士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