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溫和民主派—特別是有關路線之代表民主黨,仍然未能完全解通張曉明說話的目的,究竟他是代表了北京對民主派之路線作全面的調整,從而希望與溫和民主派建立長期的溝通關係,抑或是因為北京,為求通過政改方案,忽然語調變得溫和,但只要政改方案討論完結之後,北京又會否回復到對立之局呢?
溫和民主派有此想法,不無原因。因為上次政改方案談判之時,北京、特區政府與溫和民主派互動頻頻,北京與特區政府予人展示誠意的感覺。但後來政改方案於立法會通過之後,北京與特區政府就幾方面之共識與默契,紛紛翻盤,例如北京拒絕討論就日後政改發展的一次性立法,以及在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之問題上,居然提出分階段取消,令溫和民主派遭到激進力量的強力批評,甚至被批為港奸、投共,與中聯辦談判為「密室政治」,令民主黨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慘敗。溫和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恐怕北京也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扮」溫和,並非真心願意與民主派作積極及長期之互動。
前車可鑑,即使今次張曉明表面上展現了誠意,民主派今次小心翼翼,因為假如猜不透,看不通北京的用心,實在沒有必要再站出台前,正面回應張曉明的講話,以免再招來激進力量之批評。由於激進力量素來反對與北京作「密室談判」,令到北京與民主派之溝通方面,出現好大的阻力,即使有溫和力量想跟北京談判,暫時也不敢宣之於口。
現實上,面對來勢洶洶的激進力量,主張與北京溝通之溫和民主派,兩年來出現了路線危機。一來,香港青年之主體意識越來越強,抗中聲音越來越響亮,認為主張溝通的溫和民主派,從其過往的作法證明,與北京談判是沒有能力為香港帶來真正的普選,所以,支持民主派的青年,既批評北京,亦批評溫和民主派「投共」。溫和民主派之主張,得不到支持民主的年輕人支持,更反映在去年立法會選舉方面,青年的選票,大多支持激進力量。溫和民主派如何贏得青年的歡心,相當艱鉅。
二來,即使中聯辦對民主派展示破冰之意,但是,特區政府卻不見有跡象與溫和民主派修好。原本被指是諮詢溫和泛民意見的八月一日特首主持的晚宴,後來卻被有關方面澄清,只是一場與學者及社會人士的定期性宴會,並且聲稱,特首若要與泛民諮詢政改,必然在正式的場合進行。另外,在一些民生政策方面,亦不見政府願意與民主派合作推動,遑論與溫和民主派互動。北京與特區政府釋出的訊息各異,溫和民主派的反應,也只能先看清楚,謀定而後動。
出現北京釋出善意,民主派猶豫不決的現象,是過往北京與民主派缺乏互信的必然結果。現在北京願意向前踏出一步,泛民即猜度對方的動機,令到善意沒法有對等回應。既然北京願意先破冰,何妨再向前踏多一步,例如邀請部分香港民主黨人士訪問中國呢?這樣有助營造比較祥和的社會氣氛,亦對政改談判之開展,比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