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東沙環礁復育 海管處「海中造林」

欣傳媒/蕭介雲/台北報導 2013.08.01 00:00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美麗海洋生態,如世外桃源般醉人,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積極進行耐熱型軸孔珊瑚的復育,目前除現有的珊瑚復育試驗區外,並陸續將培育後的珊瑚,能擴及整個環礁潟湖中,希望能透過適當的移植提高海域中珊瑚的有效族群量及自然恢復力。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於位於南海北端,總面積約為35.3萬公頃,是我國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孕育出近乎完美的圓是東沙環礁的特色。

來自菲律賓的內波帶來的冷水團與營養鹽,使得珊瑚礁發育得天獨厚,並孕育豐富的海洋生物使得東沙成為珊瑚王國。

但1998年發生的全球性海水暖化,造成全球將近有60%的珊瑚礁區,發生白化現象,而其中更有高達16%的珊瑚礁被徹底毀滅死亡。

東沙的環礁地形雖然保護了潟湖內的生物避免颱風的侵襲,但也產生水流交換不良的問題,因此在當年的海水暖化事件中,環礁潟湖內的珊瑚礁生態嚴重受損,直至今日,雖已日漸恢復,但部分的地區的珊瑚復原仍處於緩慢,並間接影響其他生物資源的恢復速度。

在96年公告成立國家公園後,海管處開始進行東沙環礁海域的生態調查,經過數年的調查與試驗發現,環礁潟湖在珊瑚進行集體產卵的時間,也是藻類滋生的季節,由於先前珊瑚大白化造成生態失衡,使得環境中藻類的抑制生物不足,因此多數的珊瑚幼苗不容易著苗生長。

調查中也發現,分枝型軸孔珊瑚新的入添極少。珊瑚產生的立體結構可提供許多海洋生物幼生安全的棲息空間,因此復育軸孔珊瑚有助於加速海洋生物資源的恢復。

目前海管處利用珊瑚可以無性生殖的特性,將耐熱型的珊瑚進行分枝扦插移植,軸孔珊瑚在培育一年後,分枝數約可增加10到20倍,再進行第二次分枝並移植至環礁潟湖中的大型塊礁上;移植培育一年的珊瑚已陸續開始有生物進駐,二年後的珊瑚群體已有許多魚類幼生棲息期間。

海管處指出,利用扦插法復育珊瑚操作簡單、成本低,只要在後場固定好珊瑚後,就可以馬上移植到復育區,水中作業時間相對較短,可進行的復育面積相對較大,因此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成效,適合用於目前亟需復育的物種,但為避免過多人工的選擇造成生態的失衡,因此,增加移植珊瑚種原的基因的多樣性,也是未來的目標之一,目前已利用其他調查工作的機會取得各不同地區的種原進行復育。

海管處表示,珊瑚復育的目的不在於一昧的大量增加珊瑚的數量,而是希望透過適當的移植方式,提高海域中的有效族群量,進而提高自然恢復力,未來也將持續監測海域現況與評估復育的成果,再適時適地的修正復育策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