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冷眼集》在野黨 不如公民力量

自由時報/ 2013.08.01 00: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黑箱反民主的服貿協議未來能不能在國會擋下,誰是關鍵力量?政黨或人民?

自從海基海協兩會於六月二十一日逕簽協議後,這段期間,是人民展現的力量較大?或者是政黨?昨天,大塊文化的郝明義辭去了馬英九所聘的國策顧問職銜,他所標舉的正是:過去未辭,在盼望各界跳脫藍綠政黨的簡化、標籤化思維。若說,這些日子以來,在實然面,人民的角色,大於政黨,異議應該很小。

但是從應然面來看,民主國家的政黨該具有的功能,一是反映並匯聚民意,二是發揮政治領導的作用。第一點,不是政黨的專利,各種公民、利益團體都可以反映,事實上已經反映到震天價響,政黨的價值不在「引進」人民的力量,在於快速「整合」社會上意見,提出符合全民共同利益的對案,這時,政黨領導的功能就非常關鍵,對在野黨來說,它展現在對政府施政是否構成有效監督與制衡上。

換句話說,政黨照理應該比較關鍵,實際上卻是人民做了關鍵的演出。那麼這場反服貿的民主運動,政黨顯然在上半場失色、失職了。臨時會開議,國民黨馬政府顯然決定「拖屎連」,目的不在博議周諮,而在延長戰線,準備消耗反對的力道與能量,待兵疲馬困、無奈認命的氛圍一出,即動用表決輕騎通過。

這時,公民固然可以繼續自發性的集結,但是在國會與地方擁有公職與資源的政黨,如果依舊無法運用手中的一切工具,繼續起不了領導作用,那麼這種政黨,將隨服貿協議的達陣,一同被殲滅。

郝明義的辭職聲明,不吝指出馬英九的認知偏差,剴切強調兩岸政策是生死大事的國家安全觀。這些,不是反對黨長期的主張訴求嗎?為何郝明義講來不畏標籤,因而大義凜然;反對黨卻久為標籤所苦,於是逐漸閃躲、甚至否定價值?

這盲點在哪裡?在野黨如果不想在台灣的政黨政治中正式退席,就必須立即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