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美少女資深以後:性教育者的自我修煉

立報/本報訊 2013.07.30 00:00
■崔妮

最近有機會陪伴一群正在準備成為性教育宣導志工的學員,一同學習與討論教案設計與教學現場技巧。有意思的是,可能因為南部有3間性別相關研究所,不知為何,「科班出身」對某些學員來說特別在意。說真的,研究所根本沒有教我們如何演講、如何教性教育,就算有,也沒有任何功夫可以一招走天下。有人認為畢竟性別所的理論會比較完整,但是,性教育課堂需要的不是高深理論,而是如何把重要的那幾個概念講得讓學生好吸收,這牽涉的是講師對概念有沒有理解透徹,還能夠舉出實例,而不是讀了多少理論。文憑確實在某些情況下有其用處,但是在其他情況又不是那麼重要。

在我認為,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創造對話的空間,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都是能夠對話交流的課堂,無論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即便大家沒有公開的反應,也能覺察學生私底下的躁動或交談,邀請他們說話。

但是,允許學生發言、發問,鼓勵對話及討論,需要帶領者本身的特質及能力,讓人感覺到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且不會被批判的態度,以及對於各式各樣意見能夠接納、回應,或協助學生澄清、解讀的能力。這些特質除了技巧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帶領者本身的自我覺察、自我了解,誠實的看見自己在性的議題上有些什麼樣的觀念、期待、價值評斷,在自己各種與性相關的經驗、生命史當中,每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又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成長環境與歷程,學生也是一樣,不同的環境與歷程也需要被理解。

有些帶領者本身的主觀立場較強,對於不同想法比較沒有留意,或是想說服對方,甚至期待學生要講出帶領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才覺得有達到目標;有些帶領者不確定自己有哪些立場,學生說什麼就是什麼,以為這是尊重,但對於學習或刺激思考都沒有幫助;有些帶領者讓人分不出到底是開放包裝著保守、還是保守包裝著開放,好像他自己本身都有些內在矛盾吧。

我們得要承認,現在的學生活在一個比過去多很多性資訊的媒體環境中,可能比成人更有能力尋找及閱讀「性」資訊,要想引導跟切入性議題,成人需要多做功課。但是,學生對於「性」資訊的反應及解讀還是會受到家庭、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壓抑不可說的,可能依舊壓抑,或是好奇卻無處可問,或者自覺所知豐富但有迷思、有偏見,以上種種使得尊重個別差異及對話更加重要,原本壓抑的在課堂上有機會看見,原本想法多多的有機會釐清或思考,這些部分使得性教育充滿人味、趣味與自我挑戰性。(組織工作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