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再見莫拉克系列:錯愕的夏天 重新看見在地力量

立報/本報訊 2013.07.30 00:00
圖文■歐靜美

搖曳在田中央的香蕉樹、圓形石拱迴廊、熱鬧的仿巴洛克老街,這是旗山,我的家鄉。畢業後重返旗山這片土地就業的心情很奇妙,期待自己多認識旗美九鄉鎮,進而,為災後仍居住在這裡的居民服務。

從前在外面讀書,如同過客般穿梭於旗山,因為在重建站負責協助中寮社區,有機會騎機車緩慢沿著迂迴的山路一覽中寮山之美,壯觀奇特的月世界泥火山地形,豐富的生態資源。旗山的另一方向即是六龜區,也是後期負責的區域,荖濃溪畔十八羅漢山,直立圓錐山脈綿延數公尺,屬於火焰山地形。不斷地走訪,逐漸認識旗美九鄉鎮,有著平埔族的遷徙路線、原住民的傳統石板屋、客家族群獨特的傳統美食,人文地景,無處不驚奇。

風災開啟社區重建陪伴

莫拉克風災一詞,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回想莫拉克那年,還在就學的我,恰逢暑假回家慶祝父親節。連續多日的大雨,旗山附近低窪處開始積水,通往旗山與美濃間的重要樞紐──旗尾橋斷了,伴隨著居民的不安。接著新聞報導旗山河堤潰堤、小林村滅村。旗山上空直升機日日盤旋,往返山區,街上湧入許多陌生的臉孔,有幫忙救災的義工,還有從山上撤離的居民。電視新聞上那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影像,壞消息不斷傳出,多麼令人錯愕的夏天。

旗美重建站的陪伴工作,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要做什麼?我們沒有大量的資金實際協助社區,我們擁有無形的耐心、傾聽、陪伴。透過每月一次的會議相聚、不定期的拜訪,與人力一起觀察社區的需求,共同面對解決問題。與其說是輔導團隊,我們更像朋友,陪伴社區一同茁壯。

記得上班第1天,同事帶我實際去探訪社區,恰逢社區老人據點時間,一群長輩們相聚在一起,有生輔員帶著他們一起運動,其中有位高齡阿媽雖然沒辦法站立,仍坐著輪椅前來參與,揮動著雙手與大家一同活動;運動之餘的空檔休息時間,彼此分享生活的點滴,長輩臉上掛著幸福笑容,那一刻令我感動。社區人口高齡化,獨居在鄉下的老年人比例偏高,落實在地老人照顧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看見在地力量萌芽

在我們服務範圍的社區,普遍充滿老人、小孩及婦女,這是台灣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旗山大林社區重建人力素玉姐長期觀察,深深察覺社區媽媽的才能不容忽略,希望藉由課程帶動社區媽媽。於是邀請在婦女培力領域經驗豐富的孫華瑛老師協助社區,藉由為期5個月、每週一次的課程,帶社區婦女們從製作手工書,黏貼自己生命重要歷程的相片,到料理自己的拿手菜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進而發表自己的生命故事。

這些50多歲到70多歲的社區媽媽們,從抗拒、害羞到勇敢、自信,在成果展於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的故事。看似簡單,背後其實伴隨著必須克服緊張又充滿期待的情緒。看著婦女們一步一步成長,素玉姐紅著眼眶說:「看著大家的成長,再辛苦都值得了。」這當中,我也看見婦女們的進步,以及彼此的凝聚力,在課程結束後,回歸到社區本身,婦女們平常雖然仍忙碌於工作,但也更積極參與社區服務。

從前大鼓陣在廟會時震撼人心,旗山中寮社區的兒童大鼓陣也於災後復興,鼓舞民心,由一群平均只有10幾歲的小朋友組成,年紀最小只有3歲,他們利用課後時間由社區長輩指導,陪同在地小朋友一同練習,尋找在地文化。鑼聲一敲,敲出小朋友對於社區的認同。每週六,當社區裡的阿公阿媽背著書包來社區上課時,這群小志工們也忙碌著,協助長輩們量體溫、血壓。在陪伴社區的過程中,我們看見在地力量的萌芽,小小志工是社區裡的小種子,期待未來他們能繼續在社區深耕。

陪伴永不打烊

社區工作是個有溫度的工作,常常因社區居民的一點點關心而感動,反之,也常因漠視而受傷。無論感動抑或受傷,都讓我們越挫越勇,從中成長,人生有你們跟我一起走過而精彩。

莫拉克颱風雖造成當地居民難以抹滅的傷害,甚至造成居民的分裂,不過也因此促使他們重新思考,對於社區的想像及理解。風災後4年,重建之路仍繼續進行著,旗美社大重建站承接的重建社區人才培育計畫,雖然在今年6月告一段落,但我們的陪伴永不打烊。

(旗美社大重建站專員)

社區媽媽於成果展當天分享自己的故事。

中寮社區小朋友協助長輩量血壓。

社區長輩在生輔員帶領下做運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