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最難難題 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中央社/ 2013.07.29 00:00
兩岸記者西北行系列報導之四(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29日電)甘肅省敦煌市的莫高窟屬於世界級文化遺產,如何讓這座歷時千餘年的文化藝術瑰寶在時光沖刷下繼續走下去,是許多人的願望,也是難題。

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台港澳工作部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日前啟動。在首站敦煌市,全團造訪了莫高窟的管理機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談起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不禁眉頭緊鎖。

今年5月間,莫高窟96窟內的第一大佛開始暫停對外開放,原因是為了保護因雨水侵蝕而受影響的九層樓。昔日巍峨壯觀的九層樓在兩岸記者採訪團造訪前,早已裹上防護網。

樊錦詩說,為了保護九層樓與96窟內的第一大佛,敦煌研究院決定對莫高窟九層樓展開修復加固,全部工程預計今年11月底完工;96窟與第一大佛在施工期間暫不對外開放。

莫高窟第一大佛高35.5公尺,為唐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大佛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

據史料與考古資料記載,莫高窟第一大佛最初修成時建有四級窟前殿堂,後經唐、宋、清以及民國等多次重修,增建為九層;1986年,第八層曾因橫樑斷裂而重修。  近年來,敦煌地區在夏季發生多次強降雨,莫高窟九層樓建築在雨水嚴重侵蝕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漏雨、牆皮脫落與坍塌等問題。

為了保護莫高窟藝術,樊錦詩1990年代就提出「數字(數位)敦煌」的想法,如今每天都有專門團隊進窟拍攝,再透過後期的處理,將整幅敦煌壁畫百分之百依原樣儲存,藉由數位化的檔案,延長壁畫生命。

即使不遺餘力的保護莫高窟,樊錦詩不得不承認,文物的退化不可逆轉,莫高窟文物多年後將「越來越少、越來越壞」,因此要盡快做好數位化檔案。

日益激增的遊客為莫高窟保護工作增添了許多壓力。據統計,自1979年正式對遊客開放以來,截至2012年底,已逾840萬人次的遊客光臨莫高窟,而且未來將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

在多番研究下,敦煌研究院近年來定出莫高窟每天遊客合理接待量3000人的標準,而每名遊客最多可參觀的洞窟數也有限制。

此外,一些洞窟基本上不對外開放,例如第45窟。不過,仍有遊客可藉由提高參觀費用等方式,一窺窟內究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在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莫高窟是集「石窟建築、彩塑與壁畫」三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窟區全長1600公尺,現存洞窟735個,保存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明、清以及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萬5000餘平方公尺,2400餘身歷代彩塑。  1961年,大陸國務院將莫高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列入莫高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