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社論:和選賢與能說再見

立報/本報訊 2013.07.25 00:00
從洪仲丘虐死案,再到大埔徵收拆遷案,甚至再把時鐘往前調到國光石化投資受阻,這些事件不但引起民眾關心,甚至引發群眾抗議聲援。這些事件,性質不一,但殊途同歸,都暴露了當前政治體系的危機。

任何社會爭議,必有兩造說法的攻防。但如果細究,人們當會發現,在那些爭議事件的演進過程裡,其實沒多少人瞭解官方說法;或者,更精確地說,根本沒多少人在乎官方說法。

何以致此?這難道不是意味了,政府信用的徹底破產?說穿了,這不是一樁樁獨立事件,而是一葉知秋,個個事件看似孤立,發生在不同領域,實則是一張張骨牌,一次次對政府投下不信任票。

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類似「衝撞政府」的民間抗議,還在繼續醞釀、強化。只因為,整個政治體制的正當性出現了赤字,其結果就是:政府想說的,一下子就招來質疑;政府想做的,很容易就被要求喊停;於是乎,政府陷入了每做必錯的惡性循環,甚至連想法都讓人產生先否決再說的防禦心態。

不得不說,民調聲望跌到谷底的總統馬英九難辭其咎。空有當選前的高人氣、連任的無後顧之憂,卻始終讓人覺得投鼠忌器、政策搖擺,缺乏一以貫之的改革日程表。

然而,我們也不可完全把正當性危機化約到馬英九個人。實際上,這愈來愈像是選舉民主的常態,「投完票,接著開始後悔」,幾乎是愈來愈多「民主國家」的政治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當選時,政客民調聲望同步登到最高;但此後就往下走,幾乎是「鐵律」,而馬英九只是極端例子罷了。

有鑑於此,我們不得不警惕,這種官民矛盾所代表的政治正當性的危機,充其量只能把選舉當作止痛藥。因為有選舉,所以人們可能認為下一個會更好,至少可以懲罰現任者;但實情是,由於逃不過「投完票,接著開始後悔」的鐵律,無論再怎麼換,希望總是換來失望。

如果我們還相信民主,那麼將需要創新思維。畢竟,選舉的代議民主已經失靈,「選賢與能」更是難以兌現的支票,如何讓民主不僅僅是選舉,如何不讓今日的當選者淪為明日眾矢之的,其實是每一個公民在大破之餘,需要思考的大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