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大陸經改可否成功?

立報/本報訊 2013.07.25 00:00
左看:內部矛盾、外部危機

左翼政治經濟學是針對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基本矛盾,來掌握其危機本質以及其漫長的歷史轉化過程。以這危機角度來審查當前全球經濟的局勢發展,則關鍵在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前景如何?有多大勝算可順利轉化發展?

一方面,以總體量的增幅與速度來說,大約在美國總統歐巴馬3年後卸任時,就是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另一方面,「中國人均收入僅有7,519美元,低於巴西的11,239美元;美國則為45,688美元,是中國的6倍」。而且,中國大陸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鄉鎮地區的3倍,這幾乎是全球國家中最高的比值。

但更深刻的經濟危機在於:中國大陸過去30餘年來的大量廉價勞工、舉世僅見的經濟規模之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同時帶來了中國各地地方政府的浮濫投資、金融資本泡沫化等操作,如今已無法繼續下去,而勢必要以結構性調整來處理。「改革闖關」這口號,已成為中國大陸當前習李領導班子的首要任務。

中國大陸經濟的改革是必然的,但能否順利闖關、避免硬著陸、或避免引發社會動盪,就遠非可以肯定的。因為,中國大陸經濟早已與全球資本主義的脈動聯繫為一體,當全球經濟已是危機潛伏、蓄勢待發時,中國大陸經濟前途又豈能有例外?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勿低估中國政治現實

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而須重大且持久的結構改革──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有爭議的是:某些西方主流媒體的評論,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的改革前景不容樂觀,甚至有硬著陸的風險。有些評論者更指出,中國過去多年來的發展模式已無法在未來繼續複製,但新的發展模式至今卻尚未看到任何跡象,中國大陸經濟前途頗為堪憂。

這些悲觀、負面的評價,至少在3個方面上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在客觀上,中國大陸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有其廣大、深厚的內需市場,在相當條件上,其經濟運作可以在生產與消費上自我循環,而毋需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所以,即使在未來歐美消費市場銳減時,中國大陸經濟體依然可以自我運作而支撐過去。

其次,在主觀面,新上任的中共領導班底對此嚴峻局勢與大刀闊斧的改革必要,早有共識,而且在去年底的中共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告時就已指出改革的大方向,即針對過度膨脹的投資、浪費資源低效益的生產規模、各地影子銀行等金融泡沫等,都會在這兩年內逐一穩建進行縮減、刪除與重大調整。

其三,至於這改革是否會引起副作用或社會、乃至於政治風險等,這疑慮又低估了中國大陸的現實面。在一個高度中央集權掌控的社會,一切都在領導的掌控中,又何須憂慮有不測的風險?

陳安君/大學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