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客家大戲《霸王虞姬》11/8、9、10國家劇院盛大公演

大成報/ 2013.07.17 00:00
【大成報記者劉鳳瑩/苗栗報導】 客家大戲《霸王虞姬》劇情敘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焚書坑儒,暴戾恣睢,荼毒百姓,苛政猛於虎,民不聊生。陳勝揭竿起義,消息傳布天下,武臣因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項梁亦命其侄項羽殺會稽太守,以江東子弟兵八千人渡江,遙尊陳勝為王。劉邦也在沛縣殺縣令自稱沛公,召集二千人投奔項梁。

西元前二○八年六月,項梁因確知陳勝已死,改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作「楚懷王」,以為義軍領袖。西元前二○八年九月,項梁戰死,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東渡河救趙,命劉邦直攻咸陽,約定誰先入關,誰就是「關中王」。

項羽殺宋義,篡奪其軍,破釜沈舟,與秦軍決死戰,迫使章邯投降鉅鹿城下,坑殺秦卒二十萬於新安,威震諸侯,奉為上將軍,統率所有反秦力量。而劉邦亦一路使秦軍望風投降,那年十月大軍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這時項羽也到達鴻門,發現鎮守函谷關的軍隊,竟是劉邦麾下,才知他已先入關,大怒之餘依參謀范增之議設下「鴻門宴」欲殺劉邦。劉邦在參謀張良協助下,順利逃出虎口。

項羽屠咸陽、燒秦宮室後,東歸彭城,分封十八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背約而封劉邦為漢王,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未能公平,又使人殺義帝,諸侯隨即紛紛反叛。漢王明燒棧道、暗渡陳倉,滅三秦,率五諸侯兵伐楚,從此楚漢經歷大小爭戰,勝勝負負之後,在秦覆亡第四年,西元前二○四年九月,楚漢兩軍在今河南河陰縣北廣武,各據山頭對峙。其時韓信、彭越、英布俱在劉邦帳下,項羽帳下亦有項伯、項莊、季布、鍾離昧,而劉邦父太公、妻呂雉在彭城大戰時被項羽俘獲,時在項軍中。

之後兩軍征戰多時,劉邦與項羽相約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韓信用計使項羽進兵,又在九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將項羽大軍團團困於垓下。項羽在營中聽見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歌,以為楚軍都已降漢,乃與愛妾虞姬飲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隨後項羽帶著虞姬殺出重圍,逃至烏江時,虞姬力勸項羽渡江重整旗鼓,且為了不成為項羽的包袱,投江而亡。項羽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乃橫劍自刎而死。

客家大戲《霸王虞姬》以現代劇場的創作手法,突破傳統格局,改編傳統戲曲古典框架,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演出風格,以「客家戲」為主,結合「京劇」與「歌仔戲」藝術,三大劇種同場獻藝,表現的形式將兼顧觀眾的聽覺與視覺意象,為客家戲曲探索更多元的面向。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故事,給人的感覺極為深沉、悲壯,意境清空高遠,又帶有豪邁悲壯,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與孤獨感,莫可奈何面對蓋世偉業的消逝,像滾滾長江一樣,無情洶湧東逝,不可抗拒,空留千古遺憾。觀眾在感受滄涼悲壯的同時,又能沈浸在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劇中高遠意境就在這寧靜的氣氛中反照出來。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簡介

台灣五0年代客家採茶戲名伶鄭美妹女士之孫-鄭榮興先生,於1986年重組其祖母當年劇團,1988年重新登記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社教公益團體獎」,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採茶戲」之保存團體。

時常受各地藝文單位、廟會慶典邀演,七度進駐「國家戲劇院」製作演出,多次出國到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與奧地利等國巡迴公演,將傳統客家採茶戲推向國際舞台。

1998年起,由鄭月景女士擔任團長,繼續以「清新高雅」為劇團演出風格,承繼傳統藝術特質,因應時代潮流趨勢,在客家戲曲山歌、採茶、「九腔十八調」的原則下,汲取「亂彈、四平、外江」等音樂元素,持續創作老少咸宜之新劇目。團員包含了老中青少四代的資深藝師與年輕新秀,老幹新枝同台演出,呈現客家戲曲藝術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