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蘇曉康回首 審視《屠龍年代》

中時電子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3.07.17 00:00
台灣所熟悉的大陸流亡作家蘇曉康,是《離魂歷劫自序》與《寂寞的德拉瓦灣》中,因面對妻子車禍重傷而陷入悲痛、赤裸審視內在的抒情作家,然而較少人知,他在八○年代的中國,是個以報導文學撼動知識界,充滿批判力道的異議份子。 六月底,蘇曉康帶著半癱瘓的妻子傅莉受邀來台北擔任駐市作家,昨天他發表十四萬字的報導文學新作《屠龍年代》,這也是他流亡美國至今廿四年,再度以批判的筆鋒審視一九八○年代災難頻傳的中國社會,揭露中國水患飢荒血禍、六四鎮壓、廬山會議等的第一手報導。 蘇曉康一九四九年生,曾在河南當記者,以報導文學聞名,八○年代末他擔任總撰稿人的電視紀錄片《河殤》批判中國社會,迴響廣大,也使他在六四事件後遭通緝,流亡美國。 他沉痛表示,很多流亡作家離開家園後陷入失語,自生自滅,他也在一場車禍後,長年無法再提筆,靠著《離魂歷劫自序》、《寂寞的德拉瓦灣》兩書才逐漸恢復創作力。新書《屠龍年代》為何著墨八○年代?蘇曉康說他在二○○三年返國奔父喪時,才拿回窩藏友人家的大批採訪筆記,「我在這些潦草的紀錄中重讀自己,看到我當年的身影是投射在一個苦悶的八○年代大背景上。」 他語重心長地說,當年他們做了那麼多可稱為轟轟烈烈的事,卻沒有結局,就像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結束在坦克輪下,「很多知識分子因而憂鬱症無法再寫,彷彿懸空在上。為了對自己作個交代,我從這個被攔腰截斷的八○年代開始寫。」書中從一九七五年河南「垮壩」事件引發的洪災談起,回溯六○年代大飢荒、聯結到九○年代因賣血政策造成的「愛滋病血禍」,鋪陳自己經歷與對社會觀察。 「中國文化被稱為龍的文化,毛澤東被稱為人龍,書名『屠龍』就是我對這兩大權威的質疑與否定。」蘇曉康說,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罩頂讓人民盲目、資源耗竭的經濟發展讓生態崩裂,許多人著眼經濟而對共產黨的錯誤選擇忍受、遺忘、臣服,因此他對未來悲觀。然而下一次寫作,他想拋開紀實報導嘗試小說,他笑開了說:「我肚子裡的故事多極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