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科博館「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 穿越百年古今

大台灣旅遊網/廖祐笙 2013.07.14 00:00
  跟著人類學家的腳步,認識百年臺灣人類發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即日起至2013年12月8日止,於館內第二特展室舉辦「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憑展示場門票免費入場,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人類學在臺灣發展已滿百年,在四大分支領域: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帶領國人深刻體認人類生活的豐富多元之美。本展規劃「百年回眸-百年來的臺灣人類學」、人類學研究法簡介「田野觀點-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人類學家發現的精采知識「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多元關懷」三大單元。檢視臺灣人類學百年來歷史和重大發現,呈現臺灣古往今來諸多人群的文化脈絡和現狀。

  展品包括臺灣年各原住民族偶塑像、百年前臺灣各族群生活與宗教信仰器物、臺灣最早石器與精美玉器等。其中展出麻糍埔遺址大陶罐,為現今發現臺灣中部地區史前最大陶罐,復原後直徑達84公分,平均厚度不到2公分。麻糍埔遺址大陶罐由科博館考古隊於臺中永春東三路十三重劃區內挖掘出土,其年代距今1600到1300年,屬於中部地區鐵器時代番仔園文化,推測大陶罐為一個人口多達百人的大聚落所用,可直接烹煮整隻梅花鹿或野豬。人類學組屈慧麗主任指出:「以當今現代工藝,要製作如此大的陶罐亦非常困難,遑論是千年前的臺灣,顯現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族已經掌握非常高超的製陶技術。」

  另外有臺中市政中心地下鑽探的岩芯沈積物標本,深度達19米。岩芯沈積物標本為研究古環境的重要基礎,除了可判斷古代沉積環境的複雜過程,更可依據其中焦碳的碳十四同位素年代分析,解讀沈積年代。科博館策展人人類學組陳叔倬博士指出,分析後發現,臺中市政中心地下的文化層分布於1.5至1.9米,分別屬於距今1,300到1,600年的番仔園文化層、與距今2,500到2,750年的營埔文化層。到2.1米深時可發現距今4,990至5,310年前的厚泥夾薄砂層,顯示河間濕地或水塘型態。3米深以下則為礫石風化圈,屬古大甲溪南流時的辮狀河河道堆積物。

  科博館更推出中部考古專區,以及蘭嶼達悟人生活專區,引領國人漫遊臺灣中部史前史以及趣味體驗達悟人的海洋文化。此外,並有象徵達悟文化的飛魚乾於現場展示,邀請您品味之餘,並在飛魚乾棚寫下「想對人類學家說的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