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日本代謝派理想都市 台灣首展

中時電子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3.07.12 00:00
一九六○年在「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率領下,一群青年建築師興起「代謝派」宣言與運動,強調城市和建築應該像生物一樣,「透過新陳代謝不斷重組、再生、移動」。這是日本建築界回顧戰後變遷,並提出未來都市構想的省思,也是第一個發生在亞洲的建築運動。 模型、手稿 展品三百餘件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當代日本建築的源流」特展,十三日起在台北中山創意基地登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日本森美術館合作,展出三百餘件的建築模型、手稿、照片、書籍和廿五部珍貴的建築師訪談紀錄。這是台灣首次完整回顧代謝派,展出呈現代謝派的誕生以及代謝派的多項實驗性建築計畫,包括一九七○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代謝派如何在全球發展。 一九六○年代,受到丹下健三的影響,黑川紀章、菊竹清訓、文彥等建築師展開「代謝派」運動。他們想像未來城市的樣貌,主張建築和城市能像生物體一樣快速適應環境,一面改變型態,一面增殖的意象,因此引用生物學上「新陳代謝」。一九六○年在東京舉辦的「世界設計會議」發表《METABOLISM/190—對都市的提案》宣言。 追求美好社會 建築家築夢 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表示,代謝派思想背景形成於一九六○年代,日本從二戰戰敗後的荒廢走向經濟復甦的時期,代謝派建築家期望透過理想都市,建構更美好的社會。 代謝派的成員認為,現代都市的各種問題,是因為缺乏秩序的建設與拆除行為反覆不斷出現造成的。他們因此提出「巨型結構體」,作為控制都市新陳代謝的系統,也就是將住宅、辦公大樓、商業設施等個別建築元素,與人工地盤、汽車交通網絡和基礎建設結合為一,變成「建築化的都市」。 設計實用化 膠囊大樓落成 例如,黑川紀章一九七二年設計的《中銀膠囊大樓》是可以組合拆卸的膠囊狀都市住宅,每一個膠囊都是能滿足個人居住需求的最小單元,裡頭有收音機、電話和空調設備。每顆膠囊造價比一九六○年代豐田可樂娜轎車更便宜,當年掀起不少話題。《中銀膠囊大樓》也是膠囊建築實用化的全球首例。 此外,黑川紀章在一九七九年工廠預鑄元件、任何人都能組裝的組合式住宅始祖《南極觀測隊昭和基地》,也是代謝派代表作。 在「代謝派未來都市展」三百坪展覽空間裡,展出建築模型、手稿、照片、書籍和建築師訪談紀錄,另還邀請平田晃久、吉村靖孝兩位一九七○年世代的代謝派建築師代表,在中山創意基地的戶外廣場設計兩座開放性建築空間,以及用貨櫃改造的裝置空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