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退化是眼睛常見疾病,發生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以及多種遺傳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成大醫院眼科部張義昇醫師以實驗小老鼠研究的經驗,發現「感光細胞」移植,能改善視網膜病變,冀望下一個世代能替失明者找出恢復光明的新契機。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老年族群,初期容易視力模糊,最終會造成視力喪失。
成大醫院眼科醫師張義昇指出,視網膜病變是患者遺傳基因出現問題,致使視網膜退化的遺傳性病變。臨床發現,它能引起感光細胞逐步退化,並伴隨著漸進式細胞數目的減少及視網膜、視神經的萎縮,最後患者會逐漸喪失視覺。
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網膜中央部位的退化。視覺上可能出現線條扭曲、物體變大或變小、視力模糊,最終造成視力喪失,通常是兩側性發作眼都會發生。在台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盛行率,在65歲為6%,而在80歲則大增為30%。
高度近視易黃斑部病變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近視人口1000萬,接近總人口數的1/2,比例高居世界第1,且年齡層逐年下降。大學生近視的比例達9成以上,這個數字高於日本的8成,美國的3成。
其中、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的民眾,占近視人口中2成,比例也高踞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近視除了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之外,也容易發生黃斑部病變。
色素性視網膜退化症
此症每4000人口當中就有1人,有顯性遺傳、隱性遺傳與性聯遺傳,也有偶發性的突變,目前有超過100個基因缺陷,被認為與色素性視網膜退化症有關。患者在青春期就會出現夜盲症,晚上難以出門,後來白天視力也許受到影響,通常中壯年歲就會喪失視力,失去工作能力。
視網膜退化症發生原因雖有不同,但都導致視網膜退化,造成視力喪失。失明不僅影響個人之身體、心理、生活和工作,也造成社會負擔和國家損失。目前對於視網膜退化、感光細胞之喪失,仍無有效的治療的治療方式。
新發現:幼鼠感光前驅細胞
張義昇醫師的動物實驗,是從新生幼鼠眼睛分離出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前驅細胞,再以注射法移植進入視網膜退化小鼠的視網膜下空間,1個月後發現,這些移植的細胞會移動進入退化的視網膜層並存活,且向上、下發展,與相關的神經相連結。但此研究若要用於人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估計還需3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