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財團與悶經濟

立報/本報訊 2013.07.03 00:00
服貿協議,還在拉鋸。在總統馬英九眼中,這是一帖打破悶經濟的清涼劑,因為在兩岸投資貿易政策上加大力度,才有可能活絡台灣這池經濟死水。

但疑慮者不在少數。除了恐中、反中,更重要的是,ECFA簽訂至今,台灣反而誕生出「悶經濟」一詞,實難讓人領會服貿協議能掀開台灣經濟的鍋蓋。

倒是富邦董座蔡明忠的發言值得一聽。他急呼,政府不要把「財團」妖魔化,不斷設限,而應該在程序透明的前提下,大膽鬆綁。

或許,台灣悶經濟的癥結與此有關。若說經濟有「悶」,實際上是意味了台灣經濟走向集中化、大型化,甚至壟斷化,以致於傳統意義嚇得市場競爭逐漸退位,失去了經濟的活性。所謂財團,不是因,而是果;是競爭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物。

層層管制的金控已是少數家族的天下,即便是聲稱百花齊放、進出自由的服務業,也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充分競爭,實際上,連鎖大型企業不斷鯨吞蠶食,早已樹立愈來愈高的贏家門檻。別的不說,一般人的食衣住行想擺脫統一集團,都難上加難。

沒掌握壟斷資本主義的定性,就無法理解馬英九的執政困局。明明馬英九旁徵博引,證明台灣經濟狀況不差,但為何人們無感?為何貧富差距愈烈?原因很簡單,贏家只有少數,一般人當然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甚至連中小企業都認為景氣春燕離它們愈來愈遠。

台灣的明天,就像現在的韓國。三星、現代、LG,幾家就瓜分了韓國經濟,掌握了所有韓國人的錢包。財團大賺其財,中小企業和廣大勞工就只能在財團吃剩的有限空間裡,搶破頭。

壟斷資本主義往外走,本質不會改變。這也是為何韓國簽了一大堆FTA,只是把三星這樣的財團養得更肥而已,因為體制的分配邏輯就是如此。同樣地,馬英九的兩岸經貿固然條條成理,但還是引來層層疑慮,擔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與此有關。

人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實際上,貿易政策的效果也往往是本身經濟體分配邏輯的強化。馬英九先前曾嘗試履行公平正義,進行賦稅改革,只可惜,這個調整體質的第一步已經胎死腹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